風水墳墓地方向都是朝北的嗎
149
2023-07-09
堪輿羅盤古代墳墓風水,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相信人死后有靈魂的處在,并且篤信靈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使繁榮昌盛亦或是不得安寧,而這完全取決于安魂與否。為求安魂,人們尋找風水寶地,慎重安葬死者。尋“吉壤潤土”,有“山水相伴”,且要避開“蔭尸地”(蔭尸地,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遺體誤葬于蔭尸地?不僅肌肉和內臟器官不會腐爛?毛發、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尸體恢復生機,四處游蕩,一吸人精血為生)。
古代墳墓風水
古代墳墓風水傳統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于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古人對于陰宅的重視不亞于陽宅,特別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許多國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干脆建在山巔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后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大漢原陵秘葬經》就曾記載:“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古代墳墓風水理念晉朝的風水大師郭璞在《葬書》一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相墓就是指古人在選擇墓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測,以達到避兇趨吉的目的。縱觀歷史,墓地風水學孕育于先秦,盛行于唐宋,泛濫于明清。墓地風水能決定后代的貧富賤貴,子嗣繁昌,家族的興盛衰落。北宋司馬光在《葬論》中曾述“世俗信葬師之說,即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賤貴,賢愚壽夭,皆系于此”。如相傳孔子墓前有條金城界水,以至孔家后代人才輩出。就連理學大師朱熹也對風水思想深信不疑“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古代帝王墳墓風水占好穴風水學理論認為: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后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古代帝王陵寢,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都占據著華夏大地的一處處“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吉壤”。而這些“吉壤”的選擇,也無不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于中華民族血脈永繼、繁榮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愿。由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古代帝王的大墓里往往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和金銀珠。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