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武則天的祖墳風水秘密(武...
58
2023-07-06
武則天是唐朝的一代女王,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更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繼位),還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可見武則天這一生并不平凡,而我們都知道墓地的風水由來已久,在久遠的古代就開始講究墓地的風水,那么這一位創奇的一代女王武則天的墓地風水又是怎樣的呢?為此小編整理了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揭秘一代女王武則天墓地風水之謎
大揭秘一代女王武則天的墓地風水之謎
史書記載了武則天墓干陵的選址故事,當年唐高宗在洛陽病逝后,陳子昂等人建議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為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愿,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很快,朝廷找來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里專掌陰陽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接旨后尋遍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滿意的地方。來到關中后,有一天夜觀天象,看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剛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那是一塊寶地,于是急忙跑過去找準方位,將一枚銅錢放地上作為標記,然后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而李淳風接旨后,沿著渭水向著東邊去尋找寶地。有一天中午艷陽高照的時候,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云之下。李淳風很是吃驚,于是上山用身影取子午,用碎石擺八卦,拔出發針插在二魚相交處,跟著也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武則天聽說二人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去復查。大臣來到梁山后,找到二人所說的地方。湊巧的是李淳風的那根發針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里。
喜得寶地后武則天立即下令開建陵墓,不多久干陵就修好了,便將唐高宗安葬于此。武則天過世后也追隨丈夫葬在了干陵。
干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干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
干陵位于陜西省干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巖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干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征。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萬年壽域”。唐高宗病逝后,武則天昭令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要他們為皇上選址風水寶地。二人分別遍游九州,回來后交旨都說選在了好畤縣(今干縣)的梁山上。武則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頂,袁天罡說他在這里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他在這里訂下一枚鐵釘。刨開土,李的鐵釘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銅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拍手驚奇。于是,武則天便把陵址選在了梁山,即現在的干陵。單從風水來說,干陵就超過了唐朝所有帝陵。
干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筑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筑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于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干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干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筑群多處。
至于里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噸!在前后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里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墻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干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干陵里面。干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干陵像花粉一樣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干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干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歷代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他的反動程度僅次于明末的張獻忠。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干了(其實當時的唐朝皇帝正糾集力量準備反擊呢)。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干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干陵后剩余的原料。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鏟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干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后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知道干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由此可見,沒文化的人千萬不能成暴發戶,因為錢也好,兵也好,在他們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資源,而是勞民傷財、禍害天下的毒藥。"向干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干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干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干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干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卷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七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沖,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還敢再向前,發一聲喊跑了出來。據說,孫將軍的一個團生還者寥寥。當地人流傳“因武則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所以那七個山西兵必死無疑。”就這樣,干陵終于躲過最后一劫。
到了建國后,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農民發現了干陵的墓道。1960年,陜西省成立了干陵發掘委員會,并于4月3日開始發掘干陵地宮墓道。發掘顯示:干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干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干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揭秘關于一代女王武則天的墓地風水之謎
武則天陵墓風水考察
2023年1月15日,朱老師在寶安地產集團陜西公司朋友的陪同下,從西安市出發,前住陜西省干縣武則天陵墓進行風水考察。
干陵是一座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干縣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約85公里處。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該陵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與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采用依山為陵的建造方式。干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氣勢磅礴的陵園規劃,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干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民間認為干陵的陵址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擇定的,但民間關于干陵的選址問題不只一種說法,還有一種傳言剛好相反——這塊風水寶地是由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定,袁天罡反對。 干陵所在的梁山南峰作為案山,因地貌酷似女性的一雙美乳,當地人又稱“奶頭山”。此山近看奇偉,遠觀則低平,袁天罡認為陰氣太重,弄不好李家的龍脈會讓一個女人所傷,壞掉大唐的千秋好事。袁天罡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梁山在九嵕山的西面,而大唐的龍脈在其東,他認為以已葬入李世民的昭陵所在的九嵕山為大唐龍首。按堪輿術中的風水位序說和傳統的封建葬制,兒子李治應該葬在老子的下首,從下方的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一帶擇選。
從風水格局來說,朱老師從梁山北峰位于武則天、李治合葬墓洞口下羅經,測得陵墓為正子山午向,梁山南峰酷象女人豐滿的兩個乳房,分別為東乳峰、西乳峰,并作為陵墓的朱雀案山,梁山東西兩面環水,藏風聚氣。在北峰的東面設置青龍門,西面設置白虎門,后面設置玄武門,前面設置朱雀門,真可謂風水寶地。當時的風水先生也都承認這一點,據說,梁山系從前周代龍脈之余韻,百姓人家擇得此地,可保三代富貴發達,但對大唐來說,三代就太短了。而且,梁山所在風水與昭陵互不呼應,王氣欠缺和諧,恐怕三代后國運受阻,因此打折。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稱是萬年吉壤,袁天罡的意思則是“葬不宜”,面對截然相反的說法,李治一時也拿不定注意。昭儀武則天聽說后心中竊喜,袁天罡曾算過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據說李治為此殺了不少武姓之人。更玄乎的是,袁當年曾給冒充男孩的武則天看過面相,稱“若為女,當為天下主”。梁山風水格局不正好暗預她的命象?于是力勸李治不要猶豫,聽舅舅長孫無忌的話沒錯,梁山陵址就這么定下來了。袁天罡知道皇帝的金口玉言難再收回,當時長嘆“代唐者,必武昭儀”,此后果然應驗。
但對袁天罡的分析,長孫無忌心里也犯嘀咕,陵寢建成后從名字上找點平衡。時有大臣建議陵名定為“承陵”,取承繼父親李世民昭陵龍脈之意。長孫無忌則根據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屬“干” 特征建議叫“干陵”。不是說梁山陰氣重嗎,干屬陽,為上;坤位下,屬陰,卦義為順——“陰陽相合定乾坤”,李治心中方釋然,干陵名定。
很明顯,上述民間關于干陵擇址上的傳說是一種附會。僅以陵號來說,就不可信。實際上,干陵的名稱是根據李治死后的謚號而來,由武則天欽定。李治謚號“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干陵中的“干”,取謚號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為“天”卦,各爻取龍為象。另外,武則天死后謚“則天順(大)圣皇后”(“武則天”一名由此而來),也有一個“天”字,定名干陵合正理。
李治生于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病死于東都洛陽,時年56歲。李治22歲那年當了皇帝,在位長達35年。如果真如民間所言即位不久就擇定了梁山這塊風水寶地,那也不會在死后由武則天來匆匆建陵,所以此陵址應為武則天挑選的。據記載,負責這項工程的“山陵史”是吏部尚書韋待價,為了趕工期,前后共動用了20余萬勞力,晝天白夜干,300天后完成了主體工程。
李治初即位是頗有一番雄心的,但他后來患了頭暈癥,“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只好讓聰明能干的武則天助理各項事務,權力欲極強的武則天借機控制朝政,形成朝中“二圣”局面。五代時官修的《舊唐書》記載,李治臨終前留下遺囑,“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說了這話的當天夜里就死了,為了節省開支,遺詔就葬在東都洛陽附近,“陵園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武則天)處分。”文明元年,即公元684年5月,武則天命睿宗李旦護李治梓棺回長安。同年8月葬入趕出來的干陵內,并以鐵水將地宮封死。之后,武則天又花費巨資,進行了20余年的大規模營造,增添了大量的附屬建筑,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廢了睿宗、自己的兒子李旦,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周”,定都洛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乘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擁立李顯復位,是為中宗。當年11月,當了16年皇帝的武則天病死于洛陽,終年82歲(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少有的高壽皇帝之一)。她自知篡位罪過深重,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順)圣皇后。”次年5月,由李顯親自護送梓棺回長安,三個月后與李治合葬干陵。
對于武則天留下的“歸陵”遺囑,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當時就認為“以卑動尊”會動了龍氣,傷及大唐國運,武則天的遺囑不妥,建議李顯為大唐的長治久安考慮,在干陵附近擇吉地為武則天另建陵寢。而且,干陵地宮已用鐵水封死,再強行打開,將會破壞干陵。但李顯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還是命工匠掘開了通向干陵地宮的埏道(墓道),滿足了武則天“歸陵”愿望。
李治與武則天的干陵位于李世民昭陵的西邊,風水先生認為昭陵系大唐龍脈中的龍首,位序上干陵弄亂了風水;而讓一個當過皇帝的女人騎在了大唐的“龍頭”上,也不吉利;加之武則天遺囑重新掘開干陵地宮,再擾了一次龍脈,大唐國運就此被打了折。除了干陵影響了大唐國運外,后期陵寢屢遭破壞,也讓李家的風水寶地泄了王氣,加速了大唐的滅亡。(風水www.azg168.cn)
詳情揭秘一代女王武則天的墓地風水之謎
是什么干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2023年1月13日,國家文物局回應勘探武則天墓:該消息是子虛烏有。
武則天為何要為自己豎一塊“無字碑”?至今仍然是個謎。比較多的一種猜測是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將自己的功過是非留給后人去評論,這是聰明之舉。
武則天給自己豎的一塊“無字碑”
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干陵為“陜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布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800萬人次。
然而,人們在干陵司馬道下車,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里?陵寢又在哪里?幾乎所有的訪客游完之后,都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人們有理由關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現代化的造形技術復原,能否也讓人們重見武則天的真實風采?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干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地宮中有何無價之寶?
干陵地宮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經過這么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干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干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干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后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里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墻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干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干陵里面。干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后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圣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武則天那么多失傳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相關: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里!打開干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車載斗量的金銀珠寶。其實,可以想象,干陵一開,其間珍寶定會光耀全世界,不弄個世界第九奇跡才怪哩!
漫漫歷史,幾多沉浮?對干陵感興趣的豈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誰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飽眼福?
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則天的墓道口。這個墓道口是真正的國家級絕密,盜墓賊們找了1000多年也沒找見,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挖出來。此后,人們在這個墓道口上邊手植了一棵華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風,已成棟梁之材。
對一座帝王陵墓來說,墓道口好比一把鑰匙,若要發掘,相當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干陵地宮的鑰匙已被我們握了40多年,這把鑰匙若是讓歷史上那些盜墓賊拿到手,干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國歷史上,挖干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記載,野史里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干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干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干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干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巖石,最后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干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干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至于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猜你喜歡相關文章:
墓地風水禁忌 墓地有哪些風水禁忌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