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葬禮有哪些禁忌 漢族葬禮風水...
43
2023-07-06
在漢族封建傳統中講究重殮厚葬,并且有許多迷信的習俗。那么漢族葬禮有哪些禁忌呢?下面帝神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漢族葬禮風水禁忌的相關介紹,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尸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要盡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吊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 ,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寧夏固原地區漢族喪葬風俗:
固原位于寧夏南部,南臨六盤山,北拒河套平原,地處要津,歷來為軍事重鎮。南北朝宇文泰、西夏李元昊以及元朝成吉思汗都曾在此用兵。固原又被認為是宋朝楊家將抗擊遼國的主戰場,楊家將的故事在這里婦孺皆知,許多地名也與楊家將有關,如三關口、楊郎、三營等。固原是回漢雜居地區,兩個民族交往、共居上百年,通婚普遍,但仍風俗迥異,本文考察該地區漢族的喪葬風俗。
在歷史上固原的居民遷徙頻仍,成分十分復雜。現在的大部分漢族居民都是清代從山西、陜西兩地遷入,因此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積淀,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固原漢族的喪葬風俗就呈現出了這一特點,許多儀式都尊儒家的禮儀,與一般的中原葬儀相近。
我國雖民族眾多,葬式繁復,但其中從古至今最通用的葬式是土葬。在《大明律》和《大清律》中都禁止火葬,這讓土葬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固原地區也通行土葬,1981年開始,在漢族干部和職工中推行火葬。現時,城市中人開始實行火葬,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仍盛行土葬。由于火葬歷史較短,全部在殯儀館、火葬廠進行,葬儀比較現代、簡單,因此,本文考察農村地區歷史悠久的土葬傳統。
喪葬禮儀,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葬前禮儀,第二階段是埋葬禮儀,最后階段是葬后禮儀。下面從這三個階段入手考察固原地區漢族的土葬風俗。
A、葬前禮儀
葬前禮儀是指埋葬死者之前的禮俗活動,這是整個喪葬中最重要、最繁復的一環,也是最能體現喪葬文化的一環。
①招魂:死者亡故之前,家屬應給其穿好衣服,同時靜侯其歸天。死者一旦死亡,應立刻打開門窗,一說是要放死者的靈魂出去,一說是要招死者的魂魄歸來,總之,是為了方便死者的靈魂出入。
②停喪:死者亡故,抬置地上,面蒙白紙,供飯燒紙,稱為“倒頭飯”、“倒頭紙”、死者為男性,稱“正寢”,女性稱“內寢”、同時,布置靈堂,設靈牌,掛孝幢及白對聯,靈牌前點香火、冥錢,供獻饃、獻飯、獻碟、獻果,桌下放燒化冥錢的瓦盆及白酒。
③報喪:男性死后需通知舅家,女性死后需通知娘家,稱為“請娘舅”、貼訃告、紙筒于門外,上書死者生卒年月日、出殯日期及墳地,稱為“出門告”(有的不出門告,僅貼白紙于門,表示報喪。)。
④成服:一稱帶孝。依繼承和親屬關系,分別成服。清代,分“五服”,即“斬衰”(以最粗的麻布做,不緝邊。帶孝三年。)、“齊衰”(以粗麻布做,緝邊。帶孝一年。)、“大功”(用熟麻布做。帶孝九個月。)、“小功”(用較細的熟麻布做。帶孝五個月。)和“緦麻”(以細麻布做。帶孝三個月。)玄孫、堂曾孫、女婿以上皆有服。子或承重孫穿白布長孝衫,戴麻冠;孫、侄穿短孝衫,戴白布孝帽;曾孫不穿孝衫,孝帽上綴紅布。成服者均稱為“孝子”、民國至今,服制有所變化,已不甚嚴格,堂兄弟以下多不服孝。現時,帶孝范圍多在直系親屬,麻冠已不多見。
⑤開吊:一般好友送紙;鄰居和本族親屬送饅頭及紙,稱為“白祭”;死者娘舅家及女婿送祭羊;有的女婿、外甥加送紙扎房屋、器皿等,稱為“送靈”、現時,前來祭吊者多奉賻金,也可送挽聯、花圈。祭吊者進大門后,有代勞者在前引路,左廂吹鼓手奏哀樂,執哭喪棒跪于靈堂門外兩邊的孝子動哭聲。祭吊者在靈前叩頭、上香、燒冥紙。冥紙燒在瓦盆內,澆白酒。祭吊完畢,祭吊者向孝子作揖致意,以示安慰,孝子叩頭還禮,表示感謝,哀樂止,哭聲畢。如此反復,孝子往往難耐其苦。
⑥選塋:舊時,請風水先生看風水、選墳塋,請村中三姓人(三個彼此不同姓,也與死者不同姓的人。)掘墓穴(一說是請“全命人”掘墓,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者稱“全命人”、)。墓穴形制有“明坑”(豎井,深兩米左右。)和“攢堂”(豎井下挖停放棺木的橫穴。)兩種,以“攢堂”采用普遍。農業合作化后,風水先生大多停止活動,80年代后又重操舊業,收入頗豐。一般人家僅留墳堆,近年有立墓碑者。
⑦棺槨:棺材木制,取材依貧富而論。棺木多為紅色,并繪制花紋、圖案。有棺無槨。
⑧出紙:殷實之家,往往給死者多備“紙活”,以示對老人的孝敬。“出紙”儀式即是將所有“紙活”在停尸期間游行展示。“出紙”的隊伍往往有上百人,由陰陽先生率領,“孝子”、“孝孫”以及其它親友等按男女長幼、本家外戚的順序沿預定路線行進。
⑨游廟:“游廟”是指在“出紙”的過程中,去本村的神廟拜祭。固原地區的神廟所供多是道家神靈,個別近年新建的也供觀音,釋道同堂倒也相安無事。道家諸神最常供王靈官和趙公明。在“出紙”、“游廟”的過程中,儀禮十分繁復,且不同的陰陽先生有不同的程式。在整個過程中陰陽先生是主角,其風范氣度神圣肅穆,往往傳為美談。對孝子則有許多要求,比如必須彎著腰走路、不能洗臉刷牙、鞋不能穿好須拖著走、執哭喪棒拄地而行等等,都是為了顯示悲痛之情的。另外,還有許多其它儀式讓孝子苦不堪言。近年來,這些禮數逐漸放寬,孝子也不需受太多苦楚。
⑩接亡:停喪一般為三日,第一日晚要進行“接忘”的儀式,第二日晚則是“送亡”、“接亡”意為迎接死者亡靈回家,陰陽先生主持,基本也是游走,隊伍走出家門不遠即可,儀程繁復。
11、送亡:“送亡”是送死者亡靈去陰間,這時要“放燈”,即在隊伍兩邊點燃木屑與油的混合物。在鄉間的夜晚,小路兩側燈火點點、齊整有序,蔚為壯觀。據說鬼嗜油,“放燈”是為了賄賂野鬼,讓其不要在去陰間的路上糾纏死者。
12、領羊:“領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儀式,在停喪第三日晚進行。眾人圍跪一圈,置一羊羔在中央,然后陰陽先生請死者亡靈附身羊羔,如果死者已無所遺憾,則羊羔搖頭擺尾、抖動全身。一人詢問,往往歷數死者遺憾之事和后輩之不肖后,羊羔仍不為所動。不得已處,以水淋羊,則羊羔搖頭擺尾、抖動全身,此時眾人大動哭聲。
B、埋葬禮儀
三日停喪的繁復禮儀之后,進入埋葬活動。埋葬禮儀是埋葬死者的過程中以及此后三天內的一些禮俗,是整個喪葬禮儀中最為莊重、嚴肅的部分。
①入殮:在出殯前進行。尸體仰臥,棺內放一瓷罐,內盛飯肴,稱為“糧飯罐”、“飽食罐”、陪葬物多為死者生前喜好之物。大多都陪葬書籍,以期后代多出讀書之人。
②出殯:老喪多早晨,少喪在下午。出殯前,送葬人吃“送喪飯”,所謂“空腹不送喪”、棺上架一雄雞,稱為“架殃雞”、長子或承重孫執幡前導,其余“孝子”男左女右執紼,稱為“扯牽”、中途不歇。至墓地,饒穴一周,稱為“畫地為宅”、
③下葬:尸棺下入橫穴,土坯封“攢堂”門,留一小孔,將點燃的紙從小孔扔進“攢堂”,然后封死小孔。死者娘舅家及兒孫各拋土三鍬,然后掩埋起堆。
④燒紙活:下葬完畢,將所有“紙活”集中焚燒,讓死者在陰間享用。
⑤跨火:送喪歸家,需在門外洗手洗臉并跨過一火堆(據《中華風情大觀》,常熟也有“跨火”的習俗。),方能進門。孝衣、孝帽拆開洗凈,留做它用。
⑥攢山:下葬后第三日,“孝子”齊赴墓地,修補墳堆,稱為“攢山”、
C、葬后禮儀
葬后禮儀指整個喪葬活動結束后,死者家屬仍需進行的部分。主要包括掃墓(固原稱為“上墳”、)和守孝兩個環節。
①服孝:三年之喪是古禮,“丁憂守制”、“奪情起復”之說古已有之,固原還大致保留,但已不甚嚴格。簡單的說,孝子一年內不能酗酒,不行娛樂,不能進別人家門(據說為了避免給別人帶來晦氣。)。三年內不能結婚(因特殊情況須在三年中結婚的孝子在葬前和埋葬時不帶孝,只在臂上纏黑紗。但在一年內一般不能結婚。這是一般的情況,“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固原地區各地之間情況竟都有所不同。)。
②燒七:從死者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為一個祭奠的日程,叫做“燒七”、“燒七”共四十九天,由“頭七”直至“停七”,“孝子”都要去墓地燒紙、上香。
③燒百期:也叫燒百天,即在死者死亡百日之際,須到墓地祭奠。
④燒頭年紙:死者亡故一年后,要舉行家祭,無一定的禮儀,此后孝子的行為逐漸放寬。
⑤燒三年紙:三年除服之期,又要宴請賓客,此后一切恢復正常。
喪葬風俗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文明現象,其中蘊籍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它既顯示了人類生死的神秘,又濃縮了人類悠久的文明,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共同的愿望和心態,還以相當的制度化形式同化和保持了不同文明的異質因素,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得以維護。在各種民族風俗中,喪葬風俗之所以能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持久不衰,變化至為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反映和刻畫了人們最深刻、最內在的文化性特征。
喪葬風俗的“歷史惰性”在固原有很突出的體現,“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雖然現時國家大力倡導火葬以節約、保護土地資源,但在農村仍盛行土葬和一大套的葬儀,而相對受過較高教育的城市中人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計地尋求土葬。這是一個文化現象,不能簡單粗暴地斥為愚昧迷信了之。死亡是神秘的,人永遠無法超越死亡,面對與死亡相關的事,人更愿意服從傳統。要移風易俗,尤其是要改變喪葬風俗是很不容易的,在這里,教化勝于強制,而教化也要有一個過程。
漢族喪葬禁忌事項
1、舊時漢族忌在外惡死。惡死包括溺死,上吊、雷擊、遭殺等。
2、忌把在外惡死者直抬回家里,一般抬回放在門外的“亭仔腳”處,等候入殮。而且與正常死亡不同,不是頭前腳后搬運,而是腳前頭后搬,以示反常。
3、忌病人晚飯后斷氣。認為死者已把飯吃光了才死去,一般認為死在早飯前最好,即所謂“留三頓”。在晚飯后死,有可能使子孫淪為叫化子。
4、忌病人在原來睡的床上死去。一般要搬臨危者到正廳上搭椅子、木板讓他們斷氣。認為靈魂會回來抬床腳,如果來找斷氣處的木板,早已拆開、找不到,而如果到原來的床上來抬,則可能要廢床。
5、忌寫靈字。因為“靈”字繁體字為“靈”,內有三個“口”,恐死去一口不足,又要死去兩口,以湊三口,而“口”是古人用來計算人口單位的。一般要書寫到“靈”字,都寫成“靈”,以期消除“三個口”的環兆頭。
6、忌在由孝男給死者穿壽衣時使用偶數,恐雙喪。同時對單數,忌“九”件衣,因“九”與“狗”同音。
7、忌人殮時,與死者相同屬相沖克者在場觀看。
8、忌入殮時啼哭,或將眼淚滴在死尸上;或人影照入棺材內。恐啼哭使死者不忍離去。眼淚滴在尸體上,死者留戀而不走,且不得超生。人影入棺,蓋棺時將靈魂關在里邊。
9、忌出葬日選重喪日或沖克日。
10、忌七月出喪。七月鬼多,怕引來更多的鬼魂。
11、忌出喪時抬棺者說棺重。怕導致大家抬不動,抬桿斷裂。
12、忌入坑時,孝男孝女在場或人影照入坑中。
13、服喪期忌化妝、裝飾、華服。
14、忌帶孝者看鑿井、建廟、婚嫁、產婦、嬰兒因帶孝者身上有“兇氣’。神圣和喜慶的事如果讓他們進去,恐化吉為兇。
15、忌在做旬時,觸及靈桌上油燈里的油。做旬指葬后七七四十九天內,講烏頭司公作法的行事。傳說人有七魂,死后七天散一魂,如果觸及象征死人靈魂的臨近,否則死者不悅,怪罪下來,會使接觸者致病。
16、出殯前停尸守靈,忌貓近前或從尸體上越過,拍詐尸。
17、安徽一帶忌在為死人穿衣服時啼哭,認為涕淚灑在尸體上會使死者驟然挺立或出現僵尸。
18、北方廣大地區,喪家忌在人死日呆在家里。認為此日死者之煞(兇神)必返,于是外出避之。
19、忌以皮襖、皮褲、皮衣作死者葬物,認為會使死者來世轉生為獸。
20、親人亡故,忌說“死”,一般稱“走了,“去世了”、“過世了’,“故去了”,文雅一點則用“仙逝”、“逝世”、“作古”等等。
21、忌說“棺材”.要稱“財”,“壽器”等等。
22、羌族家中有死人,要在葬禮舉行五天以后方可與外人來往。死了孩子的父母,要請端公以藥香熏身后才能與外人見面。新死丈夫的寡婦,要圍青苗菩薩轉幾圈,以木梳梳頭,將梳過頭的木梳丟棄后,才可與他人見面。
23、佤族男人死時,如果妻子正在懷孕,則認為不吉利,死人就用棺木裝后埋在塞外。
24、孕婦難產,或有人被獵頭,全村寨都忌生產數月,認為去勞動,谷物會長不好,會有災害等等。
25、滿族忌在北炕死人。他們以北炕為大,以西炕為貴。有人將要斷氣時,得立刻移到南炕上來。
26、舊時還忌棺材從門而出,認為門是活人出入所用,死人不能用,故得從窗口將棺材放出來。
27、孝子在喪后百日內不許剪發,不許參加宴會和從事文娛活動。不許外人(包括親友)穿孝服進入住宅。家里死人,送葬后不許在家哭,否則會招致又死人。
28、達斡爾族忌在逢雙日子埋人。未出嫁的姑娘和未生育媳婦死后不能埋在祖墳地中。孕婦死后要火葬。停靈的屋子里忌揉面。
29、瑤族,父母亡,子女不得坐板凳、睡床鋪。在開道場后,喪家忌吃肉和豬油,一般以茶油代。脫孝前,不分晴雨,都得戴孝,不許仰頭。送葬回來不許回頭,否則死者靈魂跟蹤回家。喪期,夫妻不能同房。不得赤腳著地,不得洗手、洗腳、喪后七天不外出生產,三個月內不得剃頭。守孝期不得到外人家玩,不穿紅衣、戴紅巾。
30、仡佬族埋人時所用木板、石頭忌再用。忌把死人挖出來再埋。忌婦人靠近墓坑。送葬的人回來時要繞路,忌走原路。
31、門巴族在人死后第二天,忌勞動,全村人不得下地干活,否則莊稼要爛而無收成。
32、哈尼族家里有喪事,出殯前,家庭成員禁止洗臉、洗腳、洗頭等等。死者家屬一般要停止生產三天;去世是老人,則五天;死去的是小孩,則一天。而人死當天,全村各戶都得停止生產一天。
33、在僳僳族地區,村里死了人,全村人都不能在掩埋尸體之前吃辣椒,否則會被別人認為你與死者有仇,是故意而為之。
34、小孩夭折,全家忌吃羊肉、蔥、蒜。
35、黎族在喪宴上,主家忌吃米飯。可以肉下酒,可吃其它雜糧。
36、正午出殯。黎族一般上午人死,下午埋葬;下午死第二天早上埋。認為正午出殯會招災。
37、死者忌日禁止下田干活。
38、朝鮮族、滿族以及某些漢族地區忌雙日出殯.認為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個人,故一般選在單日。
39、黔東南苗族,忌在死人入棺時放鐵、銅等非銀金屬,認為這樣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不僅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將死者折騰得不舒服。
40、黔東南部分地區的苗族忌男性死在白天,忌女性死在晚上。認為時辰不對,死者得再要一個異性死者相陪。而一般人則請巫師來念咒“改”,同時用木片打另外一副手掌大小的棺材同埋,表示已有另外異性同去。
41、有的苗族地區,死人的當天,可以上山生產,但忌下田勞動。同村人在有人死這一天忌挑柴回家,否則會給挑柴者帶來災難。
42、停樞期間,家屬可以吃肉、飯,但忌吃蔬菜。
43、殉葬品忌有銅器、棉花和徐有桐油的東西入葬后一個月內,家里任何東西既不能出賣,也不能借給外人。
44、布朗族在喪事期間,死者的子女不能在外住宿,也忌栽秧播種。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