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loridic聊學習力天干地支蘊含著豐富的古天文學知識,內容非常多,本文繼續深入學習一下。我們知道,天干地支是用來定義時間的。那它跟現在定義時間的數字(比如今天是2022年5月8日)有啥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天干地支既表示時間,也能表示方位,還能說明了天體能量場(氣)和地球能量場(氣)對萬事萬物(當然最主要的是人)的影響(作用和反作用)。要了解這種影響,首先來看看什么是時間?一、什么是時間?如果一個人被關在一片黑暗的全封閉的屋子里,那時間對他來說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所以要讓時間有意義,首先要有對象,然后要有參照物。因為有對象和參照物,就會有變化。而這個變化,就是時間的價值,也是時間存在的原因。我們知道s=v*t(距離=速度*時間),所以時間t=距離s/速度v。通過上面的公式,我們知道,時間和距離(空間)是有關系的,它們通過速度(能量)聯系在一起。而發明天干地支的古人,就很有智慧地把時間、空間和能量用天干地支聯系起來。天干地支是怎么樣聯系時空和能量的呢?通過二十八宿坐標系。二、二十八宿坐標系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把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太陽視運動軌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每組各有七個星宿。用來說明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因為日月和五星基本運行在二十八星宿范圍上,所以把這二十八組星當作它們的宿舍。表示什么時間住什么宿舍,故稱為二十八宿。圖1,星空圖,來自廣百宋齋大家看圖1,紅色圈為日月五星(還有個冥王星),它們的位置大概都在綠色框圍成的大圈上。所以就用二十八組星座來當它們的宿舍咯。二十八宿坐標系、赤道坐標系和黃道坐標系是古人的三大定位坐標系。為啥選28宿呢?可能跟月球公轉周期約為28天有關,或者跟土星公轉周期約28年有關。三、天干地支定位有了坐標系,就可以進行定位了。首先,通過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定位出東西。接著,通過不動的北極星(不是絕對不動)來定位南北。東西南北對應四象,分別是東蒼龍(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蛇和烏龜組成)。圖2,四象再用后天八卦中的乾(西北)、艮(東北)、巽(東南)、坤(西南)四卦表示四隅。后來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個方向,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再加上八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于是4卦+12地支+8干組成二十四山,加上刻度,來精確表示方位。圖3,二十四山天干地支不僅僅可以定位,也可以定時,具體它們怎么定時的呢?四、天干地支定時天干地支定時的方法叫干支紀年法。1、算年的干支年的算法很簡單,天干=(年份-3)/10的余數對應的天干;地支=(年份-3)/12的余數對應的地支。天干對應的數字: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地支對應的數字: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比如:今年是2022年,天干=(2022-3)/10=201...9,9對應壬,所以天干是壬。地支=(2022-3)/12=168...3,3對應寅,所以地支是寅。故2022年是壬寅年。天干還可以更簡單,把天干對應的數字調整一下: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然后年份位數是什么就直接對應什么。比如:今年是2022年,尾數為2,2對應壬。地支也有對應的口訣,但我是懶得記,因為現在手機電腦很方便查看,比如:圖4,在線萬年歷2、算月的干支月干=年干數*2+月份(農歷)的(大于10取尾數);月支: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年干數: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比如今天是2022年5月9日,年干數是壬=9,所以月干=9*2+4=22,取尾數是2,所以對應乙。4月地支對應巳,所以這個月是乙巳。3、算日的干支日干基礎數=(YY+7)*5+15+(YY+19)/4;日干基數=日干基礎數%60;日干=(日干基數+1)%10。日支=(日干基數+1)%12。比如2015年1月1日的干支:日干基礎數=(15+7)*5+15+(15+19)/4=22*5+15+34/4=110+15+8=133 ;日干基數=133%60=13;日干=(13+1)%10=4=??;日支=(13+1)%12=2=丑。所以2015年1月1日的干支為丁丑。4、算時的干支一天之中時辰的地支是固定的、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時的天干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若該日是甲或已的,子時配為甲子:該日是乙或庚的,子時就配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為戊子:丁、壬日配為庚子:戊或癸日配為壬子,其他時辰類推,對應圖如下:圖5,計算時干支其實干支的計算用程序是最高效的,我認為除非專業的人員,其他人不需要刻意去記,需要的時候查詢一下就好了。記得讀書的時候,用VB寫了個真正的萬年歷(網上都是有年限制的),公元前后任意年都可以查,當時去圖書館到處查公式,最后成功編寫出來了??上Х旁谂f的電腦上,估計是找不回來了。干支計算不是我所關注的,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干支紀年法除了普通的紀年用,它還準確地反映了五運六氣對地球的影響。怎么做到的?五、天干地支定吉兇首先我們知道,甲子數為60。說明60年之間,天體能量場(五運六氣)就會發生周期性變化。為啥是60年呢?大概率是下面幾個理由:1、木星運轉周期約12年,土星運轉周期約30年,它們的最小公倍數為60。可以理解為:木星和土星60年在相同位置重新相會。2、六十年也是土、木、水三顆行星的會合周期。3、三個甲子合計為一百八十年,一百八十年太陽系九大行星同處于太陽的一側,分布成一個扇面形狀,形成了九星大會合(九星連珠)。二十年一小運,六十年是一個元,三個元合計九個小運。故稱三元九運。4、同時,北斗七星加左輔星和右弼星的運行規律與地球上自然現象和人事吉兇之間存在某種暗合關系,在每運20年都有其中一顆星起主導作用。圖6,九星連珠5、甲子數60=天地之數55+小衍之數5,可以道盡天地之變化矣。我們試著來梳理一下天干地支定吉兇的原理:日月星辰和地球本身的運動和位置等,會造成地球的五運六氣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會對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造成直接影響。分析這些影響的紐帶,就是天干地支。故用天干地支可以定吉兇。我估計天干合化之類的,也是跟位置有關系。五、干支紀年的發展過程①、古人觀察日升日落(地球自轉),于是有日的觀念。②、古人觀察月相變化,于是有月的觀念(月球公轉)。③、古人觀察四季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地球公轉),于是有四季、年的觀念。④、古人發現木星的位置變化,于是把天赤道劃分為十二星次,用它來紀年,叫歲星紀年法(十二年一周期)。⑤、古人發現十二年周期變化中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用60年會準確一些。于是用二十八宿來定位,叫干支紀年法(六十年一周期=一元)。⑥、古人發現六十年周期變化中還有不一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對地球(中宮)的影響上。于是把180年分為上中下三元,上元1白入中宮;中元4綠入中宮;下元7赤入中宮。一元又平分為三運,每運20年。180年號稱三元九運。下元甲子管七、八、九運。一元又可以分為六甲五子,五子按照河圖分為(水火木金土)。1984年到2055年為下元甲子,所以今年2022年屬于下元甲子庚子運(金運)。⑦、古人發現三元周期后還有一些更細致的變化,于是以二十八星宿為坐標,一宿配60甲子,又分為七元,總共60*7=420年(其中420是28和60的最小公倍數)。每元的甲子對應不同的二十八宿位置,分別為:一元甲子起虛;二元甲子起奎;三元甲子起畢;四元甲子起鬼;五元甲子起翼;六元甲子起氏;七元甲子起箕。至七元盡,而甲子又起虛,周而復始。到此,日、月、星不停地運動導致地球的五運六氣產生的變化就對應得很細了。對于干支紀年來說,60甲子就夠用了。對與分析吉兇,還需要參考三元九運或者七元的更細致的影響。六、干支和二十八宿的具體對應圖7,干支對應二十八宿我猜想,古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在這種狀態下,古人感知到水氣盡木氣升的那一刻,觀察到星象中,甲對應虛,于是定義一元甲子起虛。然后就定好了那年為甲子年,接著按照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甲子排列下去,不斷輪回。你看道德經寫的很清楚: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60年一循環(叫歸根、復命),這是常、是天道,沒身不殆,不斷循環。七、三垣二十八宿除了二十八宿,古人還觀察了三大星群,稱為三垣(垣即城墻)。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 Palace Enclosure)、天市垣(Heavenly Market Enclosure),與黃道帶上之二十八宿合稱三垣二十八宿。1、紫薇宿圖8,紫薇垣紫薇垣處于北天的中心位置,著名的北斗七星就處在其中,圍繞著天極旋轉。古人想象力豐富,把它想象為皇帝的車子。北斗七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十二辰、二十四節氣等,都靠它來指示。二十八宿就像時針的刻度,北斗七星就像時針的指針。圖9,北斗和二十四節氣圖10,北斗和四季圖11,北斗和一天時間2、太微垣圖12,太微垣太微垣就是天庭,眾丞相和皇帝上朝的地方。3、天市垣天市垣就是平民買菜、逛街、跳廣場舞的地方。圖13,天市垣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把絢爛的星空想象得精妙絕倫。總結一下:日月星辰和地球本身的運動和位置等,會造成地球的五運六氣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會對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造成直接影響。分析這些影響的紐帶,就是天干地支。所以,干支紀年法不僅僅可以準確表達時空變化,而且可以準確表達這種變化對萬事萬物的影響。那么用它來分析人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細學干支的知識,思緒穿透滄海桑田,感受到古代哲人的浩瀚智慧和深邃感知,佩服得五體投地。提示: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文章僅為學習筆記,正誤自辨。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