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原點閱讀大家好,這里是原小點首先祝各位小伙伴們中秋節快樂!每逢中秋佳節,都是賞月的好時機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天上的明月真是太美好了!ps:在這里還是要提醒大家疫情尚未過去大家在歡度佳節的同時還是要注意避免聚集,做好疫情防護哦!圖源 pexls此夜最相思,中秋往往都伴隨著思念。望著皎潔的明月,總能引起人們對在千里之外的友人的思念,如今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隨著社交軟件的發展,和遠方的友人一起線上“云賞月”,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不過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疑問: 在“天涯共此時”的時刻,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們都能見到一樣的月亮嗎?到底哪里的月亮“比較圓”呢?2015年9月27日中秋節,廣東天文學會指出,當年那天的中秋月會與超級月亮和月全食現象相繼出現,會出現平均九年一次的最大最圓的中秋月。不過遺憾的是,只有南美洲、北美洲東部和非洲西部能看到月全食并欣賞最大紅月亮,而在中國則無法看到。“超級月亮” 來源:百度百科但在多數情況下,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從不同地點來看差異不大,不管是用經緯儀測量還是拍照后比較,月亮的大小除了輕微的物理變化外,相差無幾。視覺上產生這種感覺只是心理因素而已。雖然“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并不成立,但在月升月落之間,人對月亮大小的心理感知確實存在差異。最明顯的例子是,月亮在地平線上會比懸在天空看上去更大一些,這俗稱“月亮錯覺”(moon illusion)。雖然這并非真正的月亮大小問題,但這種心理感受的大小差異仍是一個未解之謎。追蹤下文獻不難發現,感受過、研究過“月亮錯覺”的人還真不少。對國人來說,曾記錄過這一感受的首推哲學家王陽明。他在1484年12歲的時候寫過一首很有名的小詩,《蔽月山房》。這首詩就記錄了他對月亮錯覺的感受: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圖源 pexls而國外則對這一現象有著長期的分析和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記錄過,他認為“月亮在地平線比天上大”是因為地球的大氣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導致人眼產生了感知錯覺。基于距離遠近理論的最早解釋是克萊奧邁季斯(Cleomedes)在大約公元200年時提出的。他認為地平線上的月亮大是因為其看上去顯得更遠。在地平線的角度上,人能夠參照其他物體的大小來感受月亮的大小。而在天頂時,則沒有其他參照物可以借用,于是就會覺得天上的月亮離地球要近一些,因而會覺得比地平線上的月亮更小。1813年,叔本華(Schopenhauer)認為這種錯覺是大腦的行為而非光學原因。他認為大腦的直覺感知理解,會把水平角度的每一個目標都“看”得比垂直方向的更遙遠,因而會覺得更大。1962年兩位科學家考夫曼(Kaufman)和羅克(Rock)進行了一個重要的實驗,驗證了月亮錯覺模式與距離之間的關系,稱為“龐鄒錯覺”(Ponzo illusion)。圖(a):月亮錯覺;圖(b):艾賓浩斯錯覺當目標具有相同大小,但放在更遠處時,隨著視角的變窄或靠近消逝點,遠處的目標會顯得更大。舉例來說,如果將兩個相同大小的蘋果分別放置在5m和10m的位置,后者的視角感覺比前者小一半,但感覺上不會覺得后者的尺寸小一半,而會是相同大小。相反,如果更遠的目標與近的目標具有相同的視角,則視覺上會感覺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另一種解釋是相對尺寸假設,月亮在地平線時,其鄰近的目標往往能展示更精致的細節,使得月亮看上去顯得更大。相反,天頂的月亮會被大范圍空的空間包圍著,因而顯得更小。這個效果又被稱為“艾賓浩斯錯覺”(Ebbinghaus illusion)。基于這樣的感覺,有些科學家認為“地平線上的月亮看上去大是因為其感受的視角尺寸或物理尺寸更大,或兩者均有”。然而,基于距離理論的不足在于,盡管大多數人會認為地平線上的月亮既大又比天頂的月亮近,大約還有5%的人會覺得地平線上的月亮既大又遠,還有一些人認為距離相同但地平線上的月亮更大,還有一些人完全沒有月亮錯覺。圖源 pexls如果把月亮大小的感覺看成是與心理因素相關的透視問題,那么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心理原因導致的透視錯覺,目前還沒有什么好的理論和算法去量化。至于到底哪里的月亮“最圓”,哪里的月亮“最美”,今晚抬頭看看,你心里有答案了嗎?來源:《愛犯錯的智能體》,略有刪改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