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牙縫大的命運(“牙疼不是病,...
553
2023-10-26
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內容。
吃嘛嘛香的時候,偶爾也會塞牙。但如果牙齒不好,塞牙疼起來也能“要人命”。
從古至今,人們都未能擺脫牙疼的折磨。
古代大文豪甚至寫了不少詩,來一吐自己牙疼的郁悶。
科教授今天就來和大家講講,塞牙和牙疼的那些事兒。
你也牙疼?
那和大詩人一起聊聊
詩圣杜甫飽受牙疼的折磨,他曾和好友約定:等我牙不疼了,就約你去西枝村西邊的山谷玩。在《寄贊上人》(節(jié)選)中他便這樣寫道:
近聞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
白居易牙疼得厲害,在床上躺了三天,最后實在忍不了,竟跑去問鄰居借了點兒酒來麻痹自己。事后回憶起來可能自己也覺得無奈,于是寫就了《病中贈南鄰覓酒》:
頭痛牙疼三日臥,妻看煎藥婢來扶。
今朝似校抬頭語,先問南鄰有酒無?
杜甫和白居易的牙疼經歷聽起來還有些風趣,但到了韓愈這里,牙齒的毛病升級了,他開始掉牙了,這《落齒》(節(jié)選)看了真叫科教授憂傷。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馀存皆動搖,盡落應始止。憶初落一時,但念豁可恥。
成年人掉牙,擱誰不懷疑人生,畢竟這影響了咱們的“吃飯大業(yè)”。這不,韓愈剛掉牙的時候,不僅吃飯不方便,還覺得豁牙難看。
牙縫里塞韭菜了?
私底下偷偷剔吧
其實韓愈擔心自己豁牙難看不是沒有道理的,《詩經·衛(wèi)風·碩人》中形容美人“齒如瓠犀”,牙齒要像葫蘆籽一樣潔白。
牙齒參差不齊稱為“齟齬”,咬合不齊稱為“齪”,排列不正稱為“齜”,不平整為“齲”,古人將這些情況統(tǒng)統(tǒng)列為病態(tài),這下你能體會韓愈的焦慮了吧~
令人憂傷的是,有的人天生牙齒不齊,而古代技術沒那么發(fā)達,不能矯正,所以對于很多牙不齊的人來說,沒有牙簽是不行的。即使是牙齒整齊的人,恐怕也難逃牙縫里塞韭菜、塞肉絲的命運吧。
牙簽在中國歷史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牙簽了。東周墓就出土了8件骨簽,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牙簽。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但牙簽的使用是有規(guī)矩的,《禮記·曲禮》中記載的禮儀制度就要求“毋刺齒”,意思就是,在宴會上不能隨便當著別人的面剔牙。
一睹牙簽真容?
不僅不好找,還和書簽重名了
古代的牙簽其實不叫牙簽,而是叫剔牙杖、剔牙簽、牙杖、柳杖等。“牙簽”其實是掛在卷軸外便于找書的書簽,因為大部分是用象牙或其他骨頭所做,所以叫牙簽。
剔牙的牙簽作為一種消耗品,多用木頭制作,容易獲取,也容易丟棄,因此很難留存,但如果是金屬或者象牙的,那就不一樣了。在江西南昌東吳高榮墓中,便出土了一個金剔牙簽,但另一端是個金耳挖。
圖片來源自網絡
這種搭配到明代已十分常見,主要起收納作用。有一種形狀類似鋼筆筆帽的金屬小圓筒,筒的一頭兒掛著許多小鏈子,鏈子上系著鑷子、耳挖、剔牙杖之類的東西。
只要收緊鏈子,它們就恰好被收納進小圓筒里,人們叫它“牙簽筒”。再后來,竹質和瓷質的牙簽筒也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生活中。
圖片來源自網絡
科教授用自身補牙經歷提醒大家,牙齒這件事千萬得重視。
有問題及時找牙醫(yī),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千萬不要形成“剔牙-塞牙-剔牙”的惡性循環(huán)。
否則牙疼找上門,可能真的要懷疑人生嘍。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