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好不好 (南懷瑾...
463
2023-10-26
源作者:孟祥國—北清校友
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好不好本號只聚焦:
以“實業+投資”的理論和經驗,幫助“順利的企業今后不會掉坑里,已面臨問題的企業盡快出坑”。
歡迎關注!
為了適應快速閱讀的要求,對于轉發的文章,我們都將做刪減,并對部分內容作出修正。敬請諒解。
作者:孟祥國
學習易經,我推薦給朋友們的是“看三本書足矣:先讀曾仕強先生的《易經的奧秘》,再讀鄭同先生的《白話周易》,最后讀南懷瑾先生的《易經咋說》”。
《易經的奧秘》和《白話周易》的學習心得,我已在本號通過連續發布的33篇文章分享了,本文,是讀南先生的《周易咋說》的心得。
歡迎朋友們惠閱這連續34篇文章,并期待您多提寶貴意見。
我在此先謝過了!
南懷瑾先生精研儒釋道,對于易經有其獨到見解。
他認為,“易經并不神秘,但挺復雜”,因為每一卦都有錯卦、綜卦、復卦、雜卦。
錯綜復雜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何為錯卦?陰爻和陽爻都相對的卦,即為錯卦。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復卦(上坤下震)就互為錯卦。
何為綜卦?把卦上下反過來生成的卦,即為綜卦。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夬卦(上兌下乾)就是互為綜卦。
乾、坤、坎、離、大過、小過、頤、中孚等8個卦,是絕對卦,沒有綜卦。
何為復卦?
先說什么是“交互”?
就是六爻內部的變化。
如第二爻上連到第四爻,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
第五爻下連到第三爻,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
這是交與互的不同。
每卦的縱深內在發生了交互的變化,又產生了卦。
換句話說,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看絕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亦要看反面,這樣四面都注意到了,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而內在的變化,又生出一個卦了。
除了乾、坤兩卦外,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了一種現象。
這現象的本身,又有綜卦,又有錯卦,這就是八面看東西,還要加上下,一共十面。
學易經,“玩索而有得”,“善易者不占”,“歷史上懂《易經》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
所以,南先生很不鼓勵“占”,而且他本人公開說自己"不占"。
絕命卦(極端不好的卦),只是一種警示,并不是無路可走。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但一個人“得其時、得其位,就一切都沒有問題”。
察見淵魚者不祥:人不要太聰明,大事精明、小事糊涂,足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任何人和事的變化都有規律,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
書中節錄
南懷瑾先生的這個說法,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我得立即改起。
尤其建議年輕的朋友們注意按照南先生說的做,保護身體,要從年輕時做起。
“吉兇悔吝者,生于動者也”,也即是說,動是吉兇悔吝的前提。
每一動,好的成本只占一分,壞的成分卻占三分。
好在這三分中,兩分為煩惱、險阻、艱難。
只要“價值觀(包括品德)優秀且穩定,精神意志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完全能夠克服“煩惱、險阻和艱難”。
“所以儒家提倡慎于動。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做慎重的考慮?!?/p>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提到“智慧”二字。
但,何為智慧?
智慧(狹義的),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
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南懷瑾雜話易經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
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智慧(廣義的),是由智力系統、知識系統、方法與技能系統、非智力系統、觀念與思想系統、審美與評價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復雜體系蘊育出的能力。
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顯意識與潛意識、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眾多要素,涵蓋了人類文化的所有。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在“存亡”、“進退”、“得失”這六個字。
每一動,都要做慎重的考慮,所以,需要謀定而后動。
但現實中的挑戰是,當事人不知謀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謀。
如何解決?我的建議是:
第一,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品德)是所有決策的最終依據”;
第二,找靠譜的有經驗的人尋求幫助。
變化,是“進退之象也”。但由于變化是絕對的,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世間只有“非進即退”,并沒有不進不退。
多么深刻的道理!
盡管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但也不是亂變,都是遵循一定的次序變化的。而《易經》每一卦都有6爻,揭示的是天、地、人三才陰陽變化的法則。
也就是說,易經用64卦將天、地、人三才運行的規律“掛起來”,便于人們觀瞻,便于人們使用,用于幫助自己應對眼前及今后的變化。
所以,懂了易經,人生一切的變故來了,都可以真的安貧樂道度光陰了。
美哉!
動的哲學是什么?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strong>
易經64卦的爻辭中,反復出現“無咎”這個詞。
如何理解呢?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也。無咎,善補過也?!?/strong>
“補過也”,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是最高的哲學!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哲學的五大原則是: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strong>
貴賤,也就是好壞、有價值務價值,只涉及兩因素——時間和位置,也就是“時位”。
齊,就是平等。齊大小,就是“評價是大是小”。
存乎辭,就是“看個人的看法”。
存乎介,就是“要獨立而不移,意志堅決地走正道、站得穩,端端正正”。人在倒霉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
無咎,前面說過,就是“善補過”。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的三大問題是:
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狀。
幽,看不到的;明,看得到的。
上面三個大問題,現在全球范圍內都還沒有解決,而懂了易經,有助于解決這三大問題。
易經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
“屯如邅(zhan)如”。
人生的起步都很難,誰能夠知道自己的人生前途?每個人生都是處境艱難,而前途茫茫,不知所以?!俺笋R班如”,得意的時,風云際會,“匪寇,婚媾”,到處都會上當、受騙、結合,所以“女子貞不孕”,人要像女人守貞節二樣,自已要站得正,有時候一等待,十年不嫁人,所以孔子說人要至隨、至中、至正。
中庸之道,講究誠。
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薩呢?
我國古代教育的目的在“養正”——完成一個人格,這是圣人的事業,是一種功德。
而現在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技術的教育,這是西方式的,但往往讓人的人格不完整。
何為人格?
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后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易經的原則:
只能漸變,沒有突變的事,那種看來是突變的現象,也是漸漸來的。
所以鼎革的道理,一個新的辦法,認為很有道理,要用來變更舊東西的時候,千萬要根據歷史的經驗,慢慢來。所以,功成不必在我,也就是,自己發動的事,成功之日不一定非要自己(在世時)看到。
易經,是能夠關鍵時候拉自己一把的工具!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