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圖片橫版,名畫賞析不一樣的...
737
2023-10-27
【概況簡介】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
《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分,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13輛,轎14頂,橋17座,樹木約180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通過這幅畫,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作者簡介】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他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后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這件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張擇端
橫屏欣賞、超長大圖
【畫卷經歷】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1) 裝裱匠以假易真
《清明上河圖》,最先由宋徽宗收藏于北宋宮廷,公元1126年九月,金兵擄走了徽欽二帝,洗劫了宮中寶物。《清明上河圖》 卻流傳于民間,元滅金后,畫第二次進入皇宮。元代至正年間,宮中有個裝裱匠,用臨摹本把真本換出,賣于某真定守,后又賣 給武林(杭州)的陳彥廉,陳怕事敗,又急于用錢,就賣給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楊準。
(2) 湯裝裱恩將仇報
據清代顧塑公的《消夏聞記》載:太倉王(yu)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世蕃知情后,強行索要,王(yu)不愿,就請一 高手(即黃彪)復制一本送去,早先王(yu)巡撫兩浙時,有一姓湯的裱畫師,生活十分困難,王(yu)把他帶回家中做事,后又推薦給嚴世蕃。當王(yu)的仿本(清明上河圖)送到嚴家時,湯裱畫恰在旁邊,就對嚴世蕃說:“這畫是假的”。嚴世善聽后,十分惱火, 恰值俺塔入寇大同。王(yu)當時為蘇遼總督,御寇無術,嚴氏黨羽借機彈劾王(yu),因此被殺。
(3) 陸夫人繡枕藏畫
據明人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奸相嚴嵩柄國,權傾朝野,其子嚴世蕃仗勢橫行鄉里,他們得 知《清明上河圖》是無上神品,便派人四處搜尋。此時,畫存于陸完家,陸完死后,夫人十分珍愛地把畫藏在繡花枕中,秘不示人。夫人有一外甥姓王,長于繪畫,乖巧善談,趁夫人高興時,要求看畫,夫人一時推辭不開,便允許他坐在小閣中不帶筆墨,限定時間觀看,王生號振齋,聰穎過人,經十幾 次觀賞,對畫中房屋、街道、舟車,人物構圖布局,均默記在心,回去之后,就將全圖臨摹仿制流傳于世,但真品終歸嚴嵩之手。
(4) 馮太監流言避嫌
據傳:《清明上河圖》入宮后,隆慶帝不喜歡字畫,成國公朱希忠趁機奏請皇帝賜與他,皇帝卻讓估成高價,抵其俸祿,畫 將要給朱時,一個小太監得知此畫價值連城,便將畫盜走,正要出宮,管事人來了,小太監急將畫藏到陰溝里,恰遇當天下雨, 一連三天,畫已腐爛,不堪收拾。 這個故事,明人詹景風收入他的《東圖書覽編》中,實為盜畫人馮保所杜撰。馮保是隆慶帝萬歷年間的秉筆太監,東廠首領, 有權有勢,出入皇宮,馮保得知《清明上河圖》以后寫有題跋,如系皇帝賞賜,他在題跋中一定大書特書,但馮保只字末提,顯 系盜竊到手,為了掩入耳目,他編造了以上離奇的故事。
(5) 清宣統皇宮盜寶
《清明上河圖》入清后,曾為陸費墀畢沅收藏,嘉慶二年,畢沅死。四年(1799)畢家被抄,《清明上河圖》第四次入官。被 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閣內。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 辛亥革命后,溥儀(宣統)遜位,仍居宮中,1925年,他離宮之前,將宮中珍玩字畫盜往天津。《清明上河固》即在其中。后 偽滿成立,他將此畫帶到長春皇宮,1945年,東北解放前夕,溥儀倉皇出逃,將此畫帶至通化,不忍丟掉,被我軍繳獲,收藏于 東北博物館。1955年撥交故宮博物館。這是《清明上河圖》第五次入紫禁城,不過不是昔日皇宮,而是人民的博物院了。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伙同邱會作、 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臺后,《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畫卷內容探討:《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幅。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么內容呢?為什么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 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 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 景象。后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 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后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現在這些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 于是后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后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究竟有沒有佚去后半部,它到底還有多少難解之謎,這一切,都吸引著中外學者、專家進行探索。
明-仇英
橫版欣賞
仇英(明代繪畫大師)
仇英,生于明代正德初或弘治末年,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后移居蘇州。[1] 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四家之一。
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
清-院體版
橫屏欣賞
院體畫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
當代-戴翔攝影版
橫屏欣賞
新銳攝影師戴翔的當代《清明上河圖》完整版,這幅超長的影像作品用了兩年半時間,一千人次拍攝合成,表現了中國當代的社會、現實和人。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