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原著作者: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兒童的探索發展“很多朋友希望我系統的介紹心理學,為此我特地做了心理學的科普系列,給大家系統化的介紹現代心理學框架和知識,寫作不易希望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同時也歡迎關注王大可的頭條號和公眾號「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每天學一點心理學,了解別人也認知自己。”關于兒童心智或認知的發展,即兒童從嬰兒到成年期間其想法是怎么變化和發展的,目前主流的有兩大理論:(1)俄羅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兒童是跟更有經驗的人學習的“學徒”理論,和(2)瑞士人皮亞杰提出的把兒童看作體驗其周圍環境的“探索中的科學家”理論。當然無論是哪種理論他們都認為心智的發展是階段性的(或稱為間斷性的),即兒童心智在長時間內會保持穩定的狀態,但每一段內都會發生突變,從而提高完成任務的測試成績。同時對于心智發展一般就是圍繞兩個基本問題:“什么”得到發展,它又是”怎么“發展的。【皮亞杰的階段模型】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經過了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代表某種特定的組織形式,每個組織形式都把所有的觀點放在一個一元心智結構中,而且每個階段都適用于所有可能的心智活動-思考、理解等。因此,兒童在任何時間點的作為都能反映他們當時的發展水平。4個發展階段分別是:(1)感覺運動期(0-2歲)。認為出生時只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這些本分反應提供了心智發展的磚石,嬰兒用這些感知周圍環境(環境包括自己和別人),并與他們生活其中的環境開始互動,把這些本能反應變成過一種體驗事物的官能。這階段是人的大腦發生了一生中最大幅度的變化,同時兒童獲得了2種最重要的東西:物體恒存性和表征(表征是任何可以用來代表其他事物的東西,例如用木馬來代替真實的馬)。這時期又開分解成6個亞階段:(1.1)第一亞階(0-1個月 )。即本能反應的改進。這時期更多的是一些本能的發射。如吮吸反射,當某個東西碰到他們的嘴唇他們就會吮吸這個東西。密室反射,當東西觸到面頰,他們會把頭轉向觸到的那一側。抓握反射,當東西碰到手掌,他們會用手指環住這個東西。這些對嬰兒的存活都很重要。最初這些反射并不復雜,新生兒不加區別的吮吸很多物體,乳頭和指尖會引起他們同樣的反應。但出生1個月后,他們對自己在吮吸什么東西的辨別能力會越來愈強,即他們通過嘗試接觸周圍環境形成了越來越適應不同刺激行為。(1.2)第二亞階(1-4個月)。即原發循環重復反應。嬰兒把早期充分體驗過的反射結合為更為復雜的行為,而當嬰兒發現這種行為會帶來某種好處時就會不斷的重復它,如嬰兒要是抓住一個玩具并成功的把他放進嘴里,而且如果這個吮吸的感覺很好,他就會試著再來一次。不過需注意,嬰兒只會重復與自己身體有關的行為,他們對能影響周圍環境的行為并不感興趣。(1.3)第三亞階(4-8個月)。即二級循環反應。嬰兒的重復行為這時不僅涉及嬰兒自己的身體,而且還涉及到這些行為的后果,如大人把玩具還到嬰兒手中,他就一次又一次的扔,與上階段不同環境的物體成了嬰兒的興趣所在。但皮亞杰不認為這時候嬰兒已經形成了真正的目的,這些重復的行為并不是真正自主的,金是在做有可能完成的、條件允許的時期。這與嬰兒希望別人給他們玩具再丟掉是不同的—他們還沒有計劃。(1.4)第四亞階(8-12個月)。即協調并擴展了二級循環反應。為了達成某個目標,這個階段的嬰兒會把多個動作合成越來越復雜的行為,如會把障礙物一開以找回某個東西,這一行為的2個連續動作(移開和拿回)再一個有效的動作鏈條中協同發生,這就標志著目標導向行為的發生,并逐漸產生了計劃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另一個發展成果就是物體永恒性。即你把玩具在嬰兒面前包住,嬰兒不會以為玩具從世界上消失了,相反他期待看著你的收,希望它再次出現。但這時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物體永恒性,因為他們知道物體仍然存在,但還不明白物體的存在獨立于他們的動作。例如實驗中,嬰兒經常可以從A盒子中找到玩具,即使你在他面前把玩具放到B盒子中,但是他還是再次嘗試從A盒子中去拿。 (1.5)第五亞階(12-18個月)。即三級循環反應。嬰兒不再重復相同的動作,他們意思到可以改變自己的動作從而得到不同的結果。這階段重要的是新奇的因素,即包括了體驗物體以發現物體的特征。這種新發現的與世界互動的方法將會給嬰兒提供進一步發展所需的刺激。(1.6)第六亞階(18-24個月)。即感覺運動期的結束。2歲前的嬰兒所想到的僅僅是動作,盡管嬰兒在1周歲已經開始學習說話了,但此時的語言還不是思維的工具。但在這個階段嬰兒漸漸的以表征的形式把動作和感覺進行內化。他們不再通過動作而是通過動作的表征進行思考,為下一階段提供基礎。(2)前運思期(2-7歲)。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表征能力(即以符號和記號表征事物的能力)增強了。符號和記號是不同的,符號僅僅對某個孩子有意義(如用某個特定的木頭來代表一匹馬,他不告訴你你是不知道的)。而記號是被許多人所共享的如言語,記號通常并不與所代表的物理類似,如“房屋”這個詞和那些我們稱之為房屋的東西并不相似。從符號到記號的轉變增強了兒童從別人那里獲得有用信息的能力。但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交流概念說明,這一轉變緩慢且艱難,學齡前兒童是自我中心主義的,這是因為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而不是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盡管學齡前兒童可以使用語言等符號,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使用的語言對別人來說是有意義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兩個同齡的學齡前兒童的對話通常是各說各的,牛頭不對馬嘴。但語言本身沒有問題的。兒童在整個前運思期過程中都在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大約7歲時會確實學會這個本領,從而可以和別人進行真正的交流。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缺陷是不能理解變形—物體在物理格局上的變化。這是因為它們只關注一個維度,如只看高度而忽視另外相關的維度如寬度。(3)具體運思期(7-11歲)。“運思”是指以邏輯方式掌握信息的心智程序。前一個階段因缺少運思故稱前運思期,而這一階段,運思可以形成心智表征,以表現事物是如何運行的,但只限于表現能觀察到的現象,要下一個階段才會進入抽象階段。具體運思擴大了兒童可能學到的事物,兒童可以同時探索同一物體的不同屬性,而不是僅僅探索該物體的某個屬性。這一認知機能雖然更為豐富,但扔有其局限性。首先,運思的對象僅僅是可以觀察到的屬性。抽象概念如重力,正義等仍難以理解。同時計劃能力也有限,當碰到更復雜的問題時,它們沒有應對的規劃,它們處理問題的程序仍存在相當多的試錯成分,所以他們常常會重復前面已經做過的步驟。這些局限性將在最后一個階段消失,即開始思考他們的思考行為。(4)形式運思期(11歲以后)。人類心智最明確的特征是人具有思考自己的能力,所有的真理都來源于人對自己處在思考狀態的認識。通常把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稱為元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元認知是最復雜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如果你能想到解決一個問題的各種可能方法,那么制定出一項任務的計劃對你來說就比較容易。如果你沒有束縛在那些可直接觀察的事物上,你就可以考慮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正義,自由等。。【皮亞杰的變化機制模型】他認為發展過程中所有的變化都是由一小套機制控制的。能改變兒童認知結構的基本機制是同化、調適、平衡和抽象,前3種機制為功能常數(因為不會隨兒童經驗的增長而改變)。(1)同化機制。兒童接受新知識時候,會改變新知識的形態以符合其既有的認知結構。例如兒童會把家中狗更為tom,當他有看到一只貓也稱他為tom,即他把信息全都同化到他的思維結構中,這時需要修正自己的表征結構以區分不同的狗和貓的差異。調適機制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2)調適機制。假如把水注入氣球,水和氣球不斷塑造著對方的形態,這種機制“伸開”思維結構使其適應新的信息。(3)平衡機制。每個既定階段發生的變化都是為達到平衡狀態而做出的努力。平衡機制協調著同化機制和調適機制之間的關系,使思維結構達到平衡狀態。它對同化產生的扭曲進行評估,并進行適當的調適,把扭曲降至最少,從而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例如,兒童對之前的解釋非常的滿意,但隨著時間,他們思維結構的缺陷使得他們不能解決大量類似的問題,失敗的累積產生了失衡,失衡將促使結構變化,使兒童進入新的階段。(4)抽象機制。它對新的認知結構的創造是建立在前一個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的,但在此過程中,抽象機制試圖修正造成前一個認知結構失衡的缺陷。舊結構同化如新結構中,新結構對舊結構進行調適以修正其不足。【對皮亞杰理論的評價】他和維果斯基一樣,認為測試分數能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應該給兒童解釋自己行為的機會。他更關注的是兒童犯的錯誤,因為通過錯誤才能更清楚的透視深層的思維程序。但是他認為的思維受一元心智結構支配的觀點受到質疑,因為這樣所有的兒童應該在同樣的年齡解決類似的問題,但是在實際中則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更精彩的內容有《心理學歷史和先驅們》、《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帶領大家認知心理學的世界。歡迎大家關注王大可的頭條號和公眾號「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分享外面看不到的人情世故。用專業的眼光去剖析內心世界,用實操的方法去改變自我。 點贊和關注一定讓你今年更為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