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六金橘子說到唐詩,李白是無可爭辯的天花板了。他的靜夜思,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其中有一句“床前明月光”,筆者打記事以來,就認為這個床是睡覺的床,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古詩文網》對此給了五種說法。一指井臺。二指井欄。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那么哪種更準確呢?讓我們穿越到李白思念故鄉的那個夜晚,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26歲的李白在揚州旅社,看到天上一輪明月產生了濃濃的思鄉情緒。古時的房屋是沒有天窗的,也沒有陽臺,想抬頭望天上的明月,李白不大可能跳到屋頂上,可見他當時是在外面的。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插曲,據說現在的《靜夜思》是升級版,原版是這樣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第一句的“看”被清朝沈德潛改成“明”,第三句的“山”被明朝趙宦光、黃習遠改為“明”。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山、月”同框,就更加證明了李白當時的環境,一定不在屋里。所以,睡覺的“床”和窗是可以首先PASS掉了。還剩下三種:井臺,井欄和胡床(小板凳)。從環境上說,都能解釋通。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換一種思路,從作者的習慣入手。就像口頭禪,習慣了就不好改了。“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是李白《長干行》中的一句,這里的床指的是院中的水井圍欄。也許有人會說,思念故鄉為啥要跑到水井旁邊呢,這幸虧有圍欄,不然會不會出現啥意外啊。在古代啊,人們認為水和血是同樣重要,身體缺水,就意味著血液會不再流淌,人可能就會死亡。由于技術不發達,人們獲得水資源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打井的方式,從大自然中直接吸取。水井對于居民就是生命之源,為了防止被污染,在水井四周圍上一圈柵欄,就成了井欄。人們圍井而居,井成了村鎮中心,成了信息溝通和人際交往的公共空間,“市井”就是因此而來的。有一個成語叫背井離鄉,意思是背離了井水,離開了故鄉。當李白身處于外鄉的水井旁邊,是不是更容易聯想到了故鄉呢?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