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光頭說漁小時候聽奶奶講:村西頭的老墳院內有條蟒蛇,粗細和大腿差不多,它在墳包旁邊打個洞,白天躲藏在棺材內,晚上出來活動,讓我們不要去墳地那邊玩。由于當時年紀小比較貪玩,越說不讓去,越想去看看蟒蛇到底有多大,就和鄰居幾位發小一起去墳地尋找蟒蛇,在一個夏季的半晌午,幾個小伙伴拿著竹竿或者棍棒,像老墳地趕去。村西頭的老墳地,不知道埋葬過多少人,新墳或者有主的墳包比較高大,老墳包由于無人打理很矮小,甚至只是一個小土堆,在大大小小的墳包中,生長著稀稀疏疏的柏樹,放眼整片墳地除了偶爾蟲鳴外,一片凄涼!當時年紀小,只有10幾歲如果是一個人,肯定不會來這種地方,幾個小伙伴相互壯膽,倒也不覺得滲人。順著墳包之間的羊腸小路,一路尋找,時不時發現蛇皮,這些蛇皮并不大,還沒手臂粗,肯定不是蟒蛇留下的。轉了幾圈后有位小伙伴發出了驚呼聲,我們連忙趕過去,在幾個墳包旁邊,一個大腿粗的洞口赫然出現,洞口外的雜草有明顯被碾壓過的痕跡, 順著痕跡又找到了3個洞口。但沒找到蟒蛇,當時有位小伙伴提議,點燃干草讓在洞口熏出一下試試,說不定能熏出來。但是熏出來咋辦?萬一被咬呢?幾個人比較膽小,所以就沒實施,到底有沒有蟒蛇也不知道。回到家中和家人提起這件事,差點沒挨揍,雖然平原地區毒蛇很少,但如果被咬還是很麻煩的。當時就在想一個問題,大蛇為蟒,巨蟒為蚺,那么蛇、蟒和蚺都有什么區別?直到很多年后,才明白。蛇、蛇屬于爬行綱、雙孔亞綱、蛇目、3亞目,共有380余屬,3400多種,分布在除了南北極以外所有地區。我國有蛇類241種,隨著野外調查的深入,蛇類的新種和新記錄在不斷增加。蛇由于棲息環境以及種類的不同,相差極大,有些生活在洞穴內,有些生活在地面,有些生活在樹上,有些生活在水中。是一種體溫隨著氣溫變化而變溫的動物,因為它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調節體溫,當氣溫升高,它的體溫隨之升高,體溫高也就比較活躍。當氣溫降低,它的體溫隨之降低,活躍度隨之降低,在寒冷的地區冬季的時候,需要冬眠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蟒、蟒屬于爬行綱、蛇目、原蛇亞目、蟒科、蟒亞科、蟒屬,有2個亞種,分布在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緬甸、老撾等。棲息在熱帶、亞熱帶低矮的叢林中,需要常綠闊葉林或常綠闊葉藤本灌木叢,以及良好的洞穴供休息及隱蔽。根據吉尼斯記錄,最長的蟒蛇為緬甸蟒,長度達到驚人的9.75米。蟒比較善于攀巖,也可長期生活在水中,屬于夜行雜食性動物。在25°時最為活躍,氣溫15°以下,活躍度大大降低,甚至需要冬眠維持生機。緬甸蟒曾經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十分常見,但是遭到大量捕殺,特別是2002-2012年,10年來數量下降了90%,如今在我國已經是二級保護動物,不能在隨意捕殺。蚺、屬于爬行綱、雙孔亞綱、有鱗目、蛇亞目、蚺科、水蚺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干,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喜歡在水邊生存,尤其是沼澤地,通常棲息在泥岸的潛水中為肉食性,捕食水鳥,烏龜、凱門鱷等。至今為止,沒有人知道森蚺到底能長多大,記錄在不斷刷新,因為這種動物的體型和年齡成正比,也就是說年齡越大個體越大。據吉尼斯記錄記載,亞馬遜森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棲息于南美洲,最長可達10米以上,重達225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干。(但一般森蚺長度在5米左右)如果單從這里看,蛇、蟒、蚺它們幾乎一樣,一樣的外觀,只是個頭不一樣,其實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并不少。它們的共同點主要有3個一是均為肉食性:蛇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蜘蛛、昆蟲、鳥類、老鼠、蜥蜴、青蛙、蟾蜍等小型獸類,只要是活的都是它們的食物。蟒的食物為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而在野外,活動于市區的緬甸蟒(廣東、福建一帶),很多都是以流浪動物為食的,比方說去年冬天深圳地鐵口抓到的巨蟒,有關專家就表示,它大概率是以在周圍活動的流浪動物為食。蚺的食物為魚類、鳥類、哺乳類與爬蟲類為食。而許多大型哺乳類,也是森蚺捕獵的對象,比如水豚、貘、鹿與凱門鱷等,由于其體型龐大,幾乎位于食物鏈頂端,可以說一切能吞下的獵物都能能為它的食物。二是晝伏夜出:不管是蛇類,還是蟒、還是蚺,都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因為它們行動緩慢,在白天捕食的時候成功率比較低,而借助夜色的掩護,捕食的成功幾率比較高。有些蛇類白天捕食,比如:有毒的蛇類,它們悄悄靠近獵物后,一口咬住獵物,毒液注入獵物的體內,待獵物停止掙扎后,再吞食獵物。而蟒蛇和蚺屬于并沒有毒,它們捕食是靠自己的龐大的體型纏繞獵物,隨著獵物的呼吸越纏越緊,直至獵物死亡后食用。三它們都不產生體溫:蛇、蟒、蚺,都不產生體溫,不是變溫動物,都沒有完善的調節體溫機制,它們的體溫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當環境溫度降低的時候,它們的體溫隨之降低,變得不活躍。這也是有時候它們會曬太陽的原因,曬太陽的時候吸收了熱量,自身溫度隨之升高,能夠自由活動。而在冬季的時候,由于溫度的降低,有些地方氣候寒冷,甚至出現結冰的情況,它們會尋找合適的冬眠場所,或許是洞穴,或許是巖石裂縫,抱團取暖冬眠,或者單獨冬眠。它們的不同點也有3個一是毒性:蛇的外表花紋多種多樣,黑、紅、黃、綠等,根據品種不同,花紋差異巨大,一般來說外觀艷麗的蛇類無毒者居多,外觀灰不溜秋、三角頭,或者和環境色一樣的蛇類,有毒性或者毒性巨大。蟒蛇為無毒蛇類,它們捕食不是靠毒素,而是靠強勁的身軀,它們發現獵物后,就會用自己強勁的身軀,僅僅纏繞獵物,隨著獵物的呼吸越纏越緊,直至獵物窒息而死,然后在把獵物吞食。蚺也沒有毒,主要靠潛伏捕食,潛伏在水底或者沼澤水草中,捕獵的時候通過身體纏住獵物使其窒息而死,或將獵物浸在水中使其溺水而死。靠近水源生存,因為體型龐大,水的浮力再加上它善于游泳,在水中更為靈活捕獵更加方便。二是體型差異:蛇的體型最小,在我國秦嶺地區,最大的蛇屬于無毒的王錦蛇,也被稱為王蛇。其體長可長到2.5米,最大的重量約為幾十公斤。蟒的體型相對于蛇來說,要大一些,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是全球被飼養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在2005年,其體重達183公斤,體長則為8.2米。蚺的體型最為巨大,能夠生長到10米長,體重超過225公斤,但這并非它的最大體型,因為蚺生長的地方主要是沼澤地區,這些地方人類踏足的還很少,至今不知道它的極限體型有多大。三是孵化方式不同:蛇是雌雄異體動物,體內受精,產卵或產仔繁殖。有些蛇類不需要孵蛋,蛇卵自行孵化;有些蛇類需要孵蛋;有些直接蛇卵靠蛋內養分(卵黃),在母體內發育,生出幼崽。蟒蛇就拿我國的緬甸蟒來說,雌蛇平均誕下12至36枚蛇卵(個體越大,產卵越多,有記錄的一條5.7米緬甸蟒,懷卵87枚),用身體摩擦發熱孵化蛇卵,幼蛇孵出后,會以乳齒將部分蛋殼撐破,并逗留于蛋殼內靜待蛇皮的長完,然后便會出外自行獵食。蚺為卵胎生,孕期6-7個星期,每一胎經常有20至40條幼蛇出生,有時會多達100條。卵胎生也就是說它都是直接產子的。相較于哺乳動物,它們并非純粹地待在子宮內由胎盤供給養分,而是在卵內發育,靠蛋內的養分滋長,然后滑到子宮來,最后才落地出世,亦即所謂的卵胎生。最后:如果從體型來說,蚺的體型最大,蟒次之,蛇最小。但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有些蛇類也能形成巨型個體,甚至從超過蟒的長度和體重,只是比較少見而已。蟒和蚺比較少見我國沒有蚺,最大的蟒蛇為緬甸蟒,如今數量十分稀少,只能從新聞上看見它們的身影, 發現的個體一般幾十公斤。蛇和蟒的外觀很難分辨,有人說個體大的,或者尾巴粗的就是蟒,并不是這回事,有些蛇 的個體很大,有些蛇身體短粗,并不是個體大的就是蟒。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