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釋卷翻譯,百尺竿頭,更進一...
1135
2023-11-05
《陳師曾畫傳》,李國葆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2年6月版,128.00元。
□劉經富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文化學術界掀起“陳寅恪熱”后,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長兄陳衡恪(字師曾,號朽者)的研究、弘揚亦蒸蒸日上,陳衡恪研究的勢頭超過了陳寶箴、陳三立。對陳衡恪遺作的不斷重印、再版,甚至超過了陳寅恪。進入本世紀后,陳衡恪成為傳統派畫家研究中的一個熱點人物,體現在:一是高校學位論文大量涌現,就博論、碩論的數量而言,稍遜于陳寅恪研究;二是在2017年出現一個高峰,產生了十八篇期刊論文和四篇碩士論文。代表陳衡恪研究最高水平的《朽者不朽——陳師曾和他的時代》一書問世,《中國美術》《中國書法》該年都推出陳衡恪專輯。總之,陳衡恪研究隨著文獻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更新而呈現出深入與精微的特點。似乎“百尺竿頭”,已難于“更進一步”,但李國葆先生的新著《陳師曾畫傳》(以下簡稱《畫傳》)卻做到了。
大致說來,《畫傳》最大、最顯著的價值和特色是材料的擴充。這又可以分為三點:一是發掘新材料;二是對已有材料的擴展延伸;三是對已有材料的新認識、新解讀。這三點有時是交相為用、融于一體的。如該書開篇揭示陳衡恪命名取字的由來,就言人所未言。陳衡恪1923年8月猝然去世,得年四十八歲。其父陳三立寫的《長男衡恪狀》,謂“余長男衡恪,乳名師曾,遂為字。”陳三立行文簡略,未交代陳衡恪為何名衡恪、字師曾,歷來陳衡恪研究者也都懵懂帶過。而《畫傳》作者書海尋寶、沙里淘金,找到了出處、證據。原來陳衡恪祖父陳寶箴早年是曾國藩的追隨者,故給長孫取名“師曾”,寄寓崇敬師法之意。證據是陳衡恪留日同學黃際遇1936年2月14日《日記》“師曾大父右銘先生為賜此名”。獲得這條資料的過程是,先獲知陳衡恪留日時參與了《地文學》(自然地理教材)的漢譯,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獲得《地文學》一書的版權頁,版權頁上連陳衡恪在內共有九位留日生參與了翻譯。《畫傳》作者將其他八人輸人電腦網上搜索排查他們的相關資料,終于獲得參與翻譯的黃際遇的孫女介紹其祖父日記的博客。至于衡恪之名,《畫傳》作者給出的證據是衡恪好友姚華寫的紀念陳衡恪的《朽畫賦》中提到“指岳麓以為名”。按陳衡恪出生于湖南,衡山是湖南的祖山,岳麓山是衡山最后一峰——第七十二峰。“恪”是陳氏宗族的輩份用字。因此這兩條資料的挖掘,解決了幾十年來都沒有搞清楚的陳衡恪名衡恪字師曾的由來淵源問題。
《畫傳》的第二個特征是重考證、講證據的學風態度。《畫傳》作者“由文入史”,“憑材料說話”,強化考據意識,《畫傳》的附錄《陳師曾未任江西教育司長考》一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畫傳》第263—269頁)。1909年夏,衡恪從日本歸國。諸家《陳師曾年表》均稱他一回國就任江西教育司司長,均無書證。按宣統年間省一級的教育機構稱“提學司”,學政稱“提學使”,且江西教育司成立于民國二年(1913)。因此宣統元年剛從日本歸國的衡恪不可能任江西教育司司長,也不會在任司長后又于1911年到江蘇南通縣去做師范及中學教員。之后劉經富在日人田源天南1919年編《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發現了“陳衡恪條”,內有“辛亥革命后任江西教育司長”字樣,算是找到了書證。但《畫傳》作者圍繞這個問題搜集了許多相關材料予以考證落實,得出當時教育部的主政者準備外放已進入教育部工作的陳衡恪任江西教育教育司長。這就是現存三種《民國官紳名錄》均,謂衡恪于1912、1913年間短期擔任過江西教育司長的原因,但陳衡恪因故并未走馬上任。最后作者將陳衡恪1909年夏到1913年的行蹤履歷逐年逐月理清,相當于這幾年的年表。考證的過程、思路和引錄的材料堪稱精彩。就陳衡恪是否做過江西教育司長這條史實而言,《畫傳》作者的考據功力、水平已經處于陳衡恪研究園地的最前沿。
當然作為一本學術著作、一本近代文化名人傳記,說《畫傳》沒有問題是口是心非。該書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受“畫傳”這種名人傳記編輯體例的限制。《陳衡恪畫傳》作者搜集了不少能烘托揭示文字意趣的好圖片,但礙于編輯體例,有些圖片純粹為符合文圖搭配的體例而設,徒勞無功,徒占頁碼。
二、校對上的疏漏、筆誤。如“營務處”錯成“勞務處”(《畫傳》第10頁),“笥篋”錯成“笱篋”(《畫傳》第56頁),明朝袁凱的一首詩錯成陳衡恪的佚詩(《畫傳》第127頁),陳衡恪一首佚詩的其中一句“袖裹清香在客中”錯成“里裹清香在客中”(《畫傳》第182頁)。這是陳衡恪寫了一個“袖”字的異體字,在衣字中間插進一個由字,把左右結構變化為上中下結構。好幾個研究陳衡恪的名家都沒有認出來。
三、陳氏家族成員史實的錯訛。如《畫傳》將陳衡恪的次子陳封懷與四子陳封雄搞混(《畫傳》第137、139頁三處提到的封懷均為封雄)。近年從陳衡恪第三任夫人黃國巺的族人傳出她是郭嵩燾外孫女的說法,有個作家據此炒作鋪陳陳家不僅與曾國藩有姻親關系,與郭嵩燾亦為姻親,借助與近代大名人的網絡關系來拉扯陳家門第之高。但稍做考證,便發現黃氏宗譜、郭氏宗譜、《郭嵩燾日記》均無郭嵩燾五個女兒其中的一個嫁給黃國巺父親的書證。黃國巺母親應是湘陰郭氏宗族某人的女兒,但不是郭嵩燾的女兒。湘陰郭氏房支眾多,以郭嵩燾名氣最大,黃氏族人或因此附會攀高。《畫傳》也隨俗引用黃母是郭嵩燾女兒的說法(《畫傳》第137頁)。這個責任不在他,他只是多人連環錯中的一錯而已。
《畫傳》作者籍隸江西南昌,本世紀初以七十歲高齡開始關注從事陳衡恪研究,終于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和拼勁,完成心血之作,為陳衡恪研究增加了一項新成果。他今年已屆米壽,猶手不釋卷,伏案不輟。這種精神和狀態,為我們樹起了老當益壯、不輕言放棄的標桿。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