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篤相法》卷二(上)
82
2023-07-06
上篇
大貴之相有三:—曰聲,曰神,曰氣。蓋聲清則神清,神清則氣清。驗此三者,其形骨次之;是以古者方伎之妙,有聞人之聲韻而知其必貴者,得之于神也;有察人之喜怒操守而知其必貴者,得之氣也。故聲欲響潤而長,神欲精粹而藏,氣欲舒緩而靜,反此者不貴也。若夫有聲而有神氣不應(yīng),則其貴必遲;有神而氣怯聲破,則其貴不遠;有氣而神聲慢,未可言貴也。此三者幽而難明,玄而難測,惟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中篇
成形而不可變,體具而不可移:大凡形體,惟在完滿、隆厚、清潤、崇重、平正、華秀,不貴則富也。若怪而粗,古而露,清而寒,秀而薄者,皆非美相也。古人論部位之法,以額、淮頭、地角、左右顴為五岳;以眼、口、鼻、耳為四瀆,-以上下分九州十二辰。由此觀之,則一形之微,其所該也大,又烏可淺淺而論哉!
故上自天子,下自庶人,其五臟六腑、百骸九竅之形皆同,然其所以為形則異也。若辨析之,須于三停五行中,先觀其要妙,次求其部位氣色,左顧右盼,尋根揣本,則貴賤、貧富;吉兇、壽天灼然可見矣。
下篇
形、體、身、骨,相之根本也,氣色+相之枝葉也。根本因則枝葉繁,根本枯則枝葉謝。論相所以先究形體、身骨而后氣色也。
夫氣舒則色暢,氣恬則色靜,氣通則光潤,華明見于色,此氣色之善也。氣偏則色焦;氣滯則色枯,氣蔽則憔悴暗黑,見于色,此皆氣色之兇也。若夫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淡然不與世俱,此漢至人之相,不可以氣論也。
上篇
形以清、奇、古、怪者,須得神與氣合。若神與氣不爽,則孤露瀆古、塵俗(怪)、寒薄、輕沈,非貴相也。得清如寒冰,奇如美玉,古如蒼巖之老松,怪如泰山之盤石,雜之干萬人中,見而異之者,乃清、奇、古、怪之貴相。凡有此相,必操修過人,功業(yè)隆重,聲聞天下也。
形有五寬、五短…五慢、五露、五急、五藏:向謂五寬?曰氣色,曰行坐,曰飲食,曰言語,曰喜怒,全此五者必遠大。何謂五短?曰頭,曰手,曰足,曰脛,曰身,全此孟者,中流之相也。何謂五慢?曰神,曰性,曰情,曰氣,曰行,全此五者,壽而發(fā)于遲也。何謂五露?曰眉、耳、鼻、齒、眼, 全此五者,清烈孤貴異顯之相也。何謂五藏?視藏神,言藏聲,見藏色,思藏息,聽藏氣,全此五者,清貴遠大之器也。 前此六說中,有可采,宜更致思,定有所得。五惡余:兩眉短尖、眼常如淚,此為卒暴殺;鼻折,準頭曲斜,羊視,此名自吊殺;目睛黃,動口不合唇,此為扛尸殺;肉橫四—暴露不檢,此名兇暴殺;眼中赤筋,反強視,此名聞之殺。茍有一焉,皆不能善終,常以此言為當也。
下篇
山川麗秀而氣不同,此人之生其形性所以有厚薄、輕重、清濁之異也.故閩山清聳,人俗于骨;南水平而土薄,人俗于性,北土重厚,人俗于鼻;淮水泛濁,人俗于重;若宋人俗于口,蜀人俗于眼,魯人俗干軒昂,江東江西人俗于色,如此之類者,*皆風(fēng)土致異故也,論相而及此者,幾于神乎。
唐舉論相,不好言形而好論色,不好言聲而好言氣,余以為深意也。蓋形聲一定而不變所以易,色氣屢變而不一所 以難。若唐云者,是故欲精其難能也。嘗得渠所著《論氣 色》之文:“夫人之氣色皆發(fā)于心,縈于肺,觸于肝,散于腎, 暢于脾。故氣色光而神靜血通、飲食流暢,喜之也;氣色昏則心亂血滯、飲食脹逆,憂之也。喜憂之候,外見則浮如薄 云之日,內(nèi)見則隱如圭璧之有瑕;或盈而慘舒,或發(fā)露藏;長者如絲,細者如毛,戚舊粟,長如麥,斜如倚竿,皆氣色之現(xiàn)也。極致自力,徹旦而視之,憂喜足征矣。”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