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命由心縱!
80
2023-07-06
相面之人,常說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點意思。據說,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征表現出來。
佛教有一句,相由心生。大概說的是,所有世間幻變皆因內心意念而起。確也是,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面相。一個本性悲觀的人,神情總是倦怠一副對凡間種種都無所謂,愛怎么著就怎么著的樣子。他的悲哀,大概是從心底蒙塵,已沒有重生的欲望?
別以為頹廢是一種另類狀態,代表個性的與眾不同,其實那代表一種實質的衰老,從表面到心,過早褪變和萎縮。最終導致的,也只能是生活的停滯不前。而越是停滯,就越是不滿,越是頹廢和無奈。怨恨解決得了什么問題?也就是使灰色更加灰罷。
是一種由內向外的腐蝕。不喜歡這種狀態,更害怕自己陷入這樣的死寂。當周圍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趣,甚至每個人每件事每一次變化都令你生厭,都讓你一番埋怨,是時候看看自己是不是該調整了,因為問題一定出在自己身上。
果真如此。快樂是一種意念,存在于自身,而并不靠別人贈與。無論處于何種變化,多少種煩惱之中,會不會被煩躁包圍,選不選擇微笑面對,偏偏與別人無關,而取決于自己,因為相由心生皺紋來源于心的糾纏。寧愿看見一臉陽光的人,無論在什么事件面前,都有寬容的笑。
曾經以為《無常經》很虛空,其實讀來也有讓我感悟的一面——美麗的容顏,不代表擁有美好的人生。如是因,如是果,今世的果報的是過去的努力,因中心存善念,莊嚴的行持自有光明的未來;放下對外相的執著,開展心靈的慈悲和智慧,因緣具足之日正是生命華果圓滿之時。
智慧善察的人,懂得取舍;該取的涅盤就要努力修行而求得,外面塵勞境界,就要舍。否則該取的不取,該舍的不舍,就不是善察,就是顛倒。懂得取舍的人,又怎會自尋煩惱?
能達到那樣的境界不容易,至少首先要從說服自己,放棄無法釋懷的過去,笑對現在的不如意。至少相信那句最樸實的話:笑比哭好。
其實,快樂是可以永恒,只要你內功深厚。相信相由心生,快樂更由心生。
其實道理十分簡單:
心念即生, 必然影響身體,比如愉快,心里舒暢, 神清氣爽,遇事便達觀寬厚,便有助氣血調和,氣血調和, 五臟得安, 功能正常,身體康健,而此又反之影響心態.良性循環,自然滿面光華, 一團和氣, 雙目炯炯, 神采飛揚.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 若總是攻于心計, 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觀, 無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點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長久如此, 氣不舒, 血不暢, 營無養, 衛無充,五臟不調, 六神無主,如此身體狀況,臉上青黃臘瘦,暗淡無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團,雙目無神, 半死不活, 等等,讓人一見就郁悶,起碼不舒服, 人緣自然也就差得遠了.所以, 身體發膚, 既然授之父母,但這張臉讓人看后是何感覺, 還要發于一心.
日久則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論.
命由心縱是指命運有自己的內心操縱章控,這四個字并不是引自典籍,但有相關說法,如命由心造,命由心生等。相由心生是指表相是由內心的變化產生的也有說法為相貌由內心決定。僅把相定義為相貌比較片面,相由心生是一句古話,相面之人常說。
佛教有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意思是,所有世間幻變皆因內心意念而起。而“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就要求一個人要有廣闊的胸懷。面對各種誘惑時戰勝欲念的克制,是逆境時默不申辯的承受,是恩將仇報之際坦然笑對的包容,是面對天下事不怒不驚的鎮定,是常見四海人不卑不亢的平和。
佛家偈語。“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大體的意思是說:注重內心的修行,而無需刻意尋求外在狀態的粉飾,因為何樣的“心”決定了何樣的“相”;反之如果沒有內心的修行,再好的外在狀態也會泯滅。人到了一定年齡,遠離了天然,逐漸跨入相由心生的階段,生活狀態則更多的體現在外在狀態的粉飾上。據說,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俗語有言:「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其意思是一個人若相貌好,部位有欠,是屬于無好運程,凡事都不如意命途多舛,但如果廣善積德救急扶危,經常都幫助有所需要的人毫無私心而廣行善事,其相貌是會有所改變,可以由壞運轉向好運。境由心生。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 面部特征表現出來。佛教有一句,相由心這是佛家用語。意思是,人們眼中景物的好壞,與人的心情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境由心生”即“三界惟心”“萬法唯識”的具體表現。
常說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點意思。《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常說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點意思。《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相由心生 相面之人 修行即是證悟色空不二之無生法,所謂“心能轉境,即同諸佛”,是也。,常說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點意思。如果你的內心善良,你看什么都是善良,再簡陋的風景也是美麗的如果哦你的內心丑惡,則反之,正道是,世界怎么樣,取決于你是個怎樣的人,常說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點意思。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一步天地寬,欲求寡欲定要先無我,為所欲為不必再有他!據說,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中國人崇尚儒釋道,儒講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佛請求修已道,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兩句話卻讓我感到道家入世的不認命,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另一個道理:“道家的無為,是掌握分寸,凡事都有水平線也就是度,度以下無所不為,度之上,居安思危,度以上,謹慎思為。” 面部特征表現出來。佛教有一句,相由心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寬第一句指: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不要輕信一切事情都是上天決定好的,要相信人的力量!據說,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第二句指:人應該有豁達寬廣的心胸,自己的感受和處境是由自己內心的想法所構造出來的,不要過于激進,稍微放松點心胸開闊點,所面臨的處境會豁然開朗的和許多上了年紀的女人一樣,平常我已經很少照鏡子了。偶爾照照,知道在我一年年變老的臉上,可值得夸耀的部位越來越少。可不是嗎,以前出門人家叫我妹子,后來叫姐姐,再后來叫阿姨,現在院子里的孩子叫我奶奶或者姥姥。有這樣一張大娘級別的老臉談相貌本身就是挺可笑的事。但是在近來的幾張照片上,我發現自己的相貌雖然很老,可自己的表情卻越來越慈祥平靜淡定,整個人也因此而變得比心里預想的好看了一些。和家人說,被嘲諷為自戀,哈哈大笑了一番。
有一次,遇到一位從前的熟人,這位大姐已經五十開外,年輕時并不出眾的臉上給我很強烈的印象是:比年輕時好看了許多。并且那好看不是眉毛眼睛的單純好看,而是整個人的好看;并且那整個人的好看,也不是氣色膚色身材的好看,而是神態的好看我夸她時,她淺淺的笑著說:也有別人這么說的,大概是生活比較安逸,心態比較從容,相由心生吧。
相由心生。使我沉吟了很久。沉吟了很久之后,我開始觀察所見到的人。觀察了很多見到的人,我相信這句話是對的。
比如夫妻相。現在很多人用不同的說法解釋為什么夫妻關系越資深,兩個人的相貌越相同。但其實,夫妻相貌的越來越相同很少是眉眼的相同,多半是神態的相同,而神態,不就是心態的外化嗎?
比如美人遲暮。年輕時美的人很多,而遲暮時的美人不是很多。在年輕的美人變老的過程中,很多經歷產生的不悅在相貌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跡,于是只有為數不多的幸福美人依然會把美保持到遲暮之年。 比如以貌取人。經常聽到說某人相貌雖好卻待人兇悍嚴厲,而有人相貌平常卻和善可親。因此很多人找到了依相貌判斷人和信賴人的經驗與依據。
再比如容顏不老。保持年輕最首要的條件是:心寬體健。
如此等等,不一一類推的例子,讓我相信“相由心生”。
表情是人心情的外化,這是很明確的。喜怒形于色,雖然被心計深深的國人認為是沒有城府的表現,但有七情六欲的人,哪個會把自己的情緒隱藏的那么堅深?即使費力的隱藏,那不良情緒連臉上都表不出來,窩在心里豈不就把人憋壞了?
但相由心生的相,不是平常的表情,而是人心態心境長期積累的外化并固定在人面上的。一個心態平和泰然處世的人,即使父母給出的相貌并不出眾,經歷了歲月之后也一定會把自己更正的慈眉善目溫和親近。而一個怨天尤人心態苛刻的人,即便長得眉清目秀口鼻端正,也不會變成遲暮的美人,反而可能越來越有歪瓜劣棗的傾向。因為實際上,大部分人眼中的丑與美,原本就是根據不可變動的長相與可變動的神態的結合來判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之美性情之美情感之美都一定會折射到相貌上,只是這樣做量的積累過程比較長沒有整容來的快。
對于容貌之美的追求和在意,目前在一個很高的峰值上。對于欣賞美喜歡美的大言不慚,對于追求美得到美的不計成本,已經很沒有爭議的為全民所接受。把自己整成哪個人的鼻子哪個人的眼睛和哪個人的嘴巴,已經不是什么為難的事情。而通過美化德行改良性情調整心態提高心境而達到改善相貌與神態還沒有那么廣泛的為大眾所明了和接受。
大眾接受不接受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眾的心態和調整心態,重要的是大眾的心境和提高心境。
這些年出國學習的孩子多起來,同事的朋友的孩子回來,問到見聞時,好幾個孩子告訴我,不同的是人與人相遇的友好和友善。說人們相遇時只要目光接觸,便相互打招呼,全然沒有國人的冷漠和非友善。并且孩子們對于目光對視非常敏感,問我:為什么我們不習慣互相對視?為什么我們不能在對視中傳遞友好與善意?
這不是我能回答的。但我知道很多時候的很多人,不習慣互相對視卻習慣互相對抗并且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互相對抗。
有一次我乘一部公共場所的電梯,等了很久才上來,明明電梯里還可以裝三五個人,可一對站在門邊的人就是不往里挪,門口想上去的人說了好幾句的請往里站站的話,也沒有得到理睬,以至于電梯因此耽擱了好幾分鐘,后來上去的人和堵在門口不讓的人差一點拳腳相加。這樣沒有意義的對抗,可以認為是社會公德的缺失,也可以判定是不良心態在作祟。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我們經常遭遇的有實際意義的人與人的對抗。官場職場商場情場,地位利益錢財情感,沒有生活與生命的單行線為哪個人準備著,在對抗中競爭,在對抗中此消彼長,在對抗中與鄰為壑。對抗成為了習慣也成為了慣常的心態。
對抗成為習慣的我們不習慣與陌生人對視,也不習慣和善的看一個陌生人如果仔細觀察,日常里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準備時的表情不說可憎,起碼是漠然和黯然,不生動不可親不可愛不和善不美麗。一次同事用手機拍照了我沒有準備的一些表情,我氣得哇哇大叫說:我哪有這么丑?由此想到有人說:美貌是一種表情。比喻的真是精當準確。同時我們也可以沿著這個思路說:美貌是心態美好心境高遠的人的表情。
心態,是近些年才被屢屢提及的詞匯。對于心態的重視也是近些年被屢屢提及的事情。因為人們從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數量兩個宏觀方面都認識到心態的作用是怎樣的強大。比如:患同樣一種疾病的人,不同的心態會呈現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會出現很大的壽命差別。又比如:同在一種工作生活境遇中,不同的心態不僅影響到人的升遷進步,還會進一步擴展到人生存的其他空間,使人與人出現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懸殊差別,不僅影響相貌而且影響生命。
因為大家開始認識到心態的重要,調整心態便得到相應的重視。但依我看,調整心態對于很多人來說只是紙上談兵,永遠不可能從中得到益處。因為調整心態實際上是一個有點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需要調整的是心態產生的諸如價值觀人生觀這些基礎,不然的話即使一件事上有所調整多件事上也沒法調整。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看法才會引發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價值觀才會引發不同的心態。近來因為開辦閱讀節目而讀到《老爸老媽去旅行》。一對退休的老夫妻自主旅游——沒人陪,不跟團,不懂外語,但83天玩轉歐洲!這是多么快樂的事情。他們回來把旅行日記整理出書,把自己的生活觀念展示于人,用自己的快樂影響于人。我看照片上的這兩位,一點也不老,飛揚的神采和健康的體態容貌,給人很強烈的感染,不由不感嘆:四十歲以后的相貌真的是自己給的。
給自己好的相貌,先給自己好的心態,而好的心態是由好的價值觀+好的心境也就是高人一等的境界+好的追求+好的個性+好的情調愛好等等綜合而成的。這樣的系統工程需要人在生命的過程中對于自我不斷的完善與修正才可能做的好。而做好這項屬于自己的系統工程,受益的是自己的生命當然也包括生命的外在形態——相貌。
在所有好的心態中,最該強調的是內心的和諧。在被提倡的所有和諧中,自己內心的和諧是一個基礎。用很多人的生活經歷來分析,一切較勁都是自己內心的較勁,種種較勁中都有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存在。所以強調自己內心的和諧是挺重要的提示,有了內心的和諧才會有人與人、人與自然等諸多的和諧,要是自己和自己都總是過不去,那里會有好的心態和好的神態和健康的人生。從這一點上解釋相由心聲,大概還是有些道理的。 不過這個道理美容師可能不喜歡,要是大家都相信相由心生,誰去做美容和整容呢?其實沒有那么絕對,好些人一輩子善良美好,還是改不了自己不好看的相貌,變化的僅僅是神情和神態,還有目光——平靜友善的目光是人心靈的折射,對于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因此,對于相由心聲,我也深信不疑。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
在佛學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經典《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識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蒙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在看相玄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征表現出來。這里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流傳甚廣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庫全書》(康熙版)中關于看相的內容有這樣的論述,如“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
在網上找到相由心生的出處,是佛家的一句偈語:“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在我悟到相由心生這個詞的真正用意之后,才發現這句話是多么具有深刻的哲理。我認為,這里的有心無相,和有相無心中所指的相,是指的相貌,而相由心生,相由心滅兩詞中所指的相,因為內在的心而具備了不同的含義,這與佛教中形滅神不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佛教是注重人的內在修行的,出相由心生這段話實際是在告誡世人,肉體相貌只是心的載體壞的皮囊只要有良好的善的初衷,那便是“有心”之人,即使相貌丑陋,也會因為善良的心地呈現出異常美麗的“相”,然而若相貌堂堂的人“無心”,再美麗的皮囊也會隨之泯滅。馬克思曾說過,唯心主義有時比唯物主義更深刻。從佛家相由心生這段話當中我們便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便解釋了長期以來人們誤以為相由心生和人不可冒相、道貌岸然、衣冠禽獸之類的詞所帶給人們的警示并不是沖突的,而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人們一直沒有領會相由心生中的“相”的真正寓意。它其實也一樣在提醒世人相的好壞并不只是大眾所淺顯認為的美或者丑,而是需形神合一的,并且是以心神起主導的只有心神正義,善良,才能有一個好的“相”,不論外在是否美麗X說善與惡,美與丑都僅是一個相對的狀態,都不是絕對的,這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有很多的善與惡,美與丑不論經歷多少朝代興替,多少時間蹉跎,標準都不曾改變過,許多善與美都將亙古不變,就如許多惡與丑永遠無法翻身一樣。
今天,終于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關于這個詞的困惑,之前我一直費解為什么很多妓女有著美麗的外表,有些氣質也很好,但她們的心地確是骯臟的,不都說相由心生么?因為直到昨天我還把相由心生所指的“相”理解為相貌,而一直都沒有理解“相”的深刻含義,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其實已經可以對人的肉身這一載體忽略不計了。這也讓我想起九方皋相馬的典故,春秋時代的秦穆公在伯樂年老的時候讓其推薦一個接班人,伯樂將九方皋推薦給秦穆公,秦穆公為了試探其相馬的能力,便派九方皋去尋千里馬,三個月以后九方皋回來稟告說千里馬已經找到,其外表特征是:牝而黃(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派人去看馬時,卻發現它匹馬其實是:牡而驪(黑色的公馬),穆公嗔怒,責怪推薦九方皋的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馬的公母顏色都無法分清,怎能識得千里馬呢?伯樂聽后卻對其大為稱贊,稱其已經超過自己千倍,因為九方皋看馬已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了,后將馬帶來,果天下之馬也。
我想在當時其實是借這個故事引申的含義告誡帝王們,不要以貌取人,看人和看馬一樣,應避免被外在的表象干擾而忽視了內在的“心”,感受人們用內心傳遞出的信息,即人的真正本質人的真“相”。
由眉間白毫到相由心生
“眉間白毫相,明凈踰月光”。(《央掘魔羅經》卷三)
這方印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清朗、跤潔,雍容的面龐上,眼帶慈善。他的蓮座簡化到圓,沒有蓮瓣狀,沒有物狀。他整個構圖的組合清澈透涼,像留得一抹清涼在人間之感,似在月光下漫步冥思之作。每一刀都在渲泄著“明凈踰月光”之意。
“眉間白毫相”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相之一:“所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四一切種清凈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不護大悲不忘法斷除諸習一切種妙智。”其“三十二者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宛轉右旋常放光明,內映外徹,照于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攝受眾生粗散雜亂心,去除污垢令其身心安樂,歸溯本源,回復真心體用。
“造種種業得種種報。”“眾生行種種惡業。得種種惡報。為真實對治故。說種種相好業。令得種種相好果報。眾生聞已樂修善法離諸惡業。” (《菩薩地持經》T30n1581)
由此知貌由心生。不僅佛陀如是言,在道教中亦有“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宋初道士陳希夷《心相篇》)儒家又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充實,而外有光輝。”“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加上人們平常口頭諺語隨說的“相由心生”等等,都在說明著一個人的外貌,乃由己心所現
曾見一位朋友的母親,相貌圓正,近七十歲的老人臉上看不到皺紋,也許皺紋是有的,只是她的快樂,她的祥和,她散發出慈悲的光芒,抹掉了歲月褶皺的痕跡。我記得她在山路上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矯健身影,相形之下,我們跟在后面氣喘吁吁,倒多了一股子的萎靡不振的腐朽氣。從那一刻,我始知道,也真正的體悟了:人是超越局限,可以超越一種天性或是看似固定不可更改的東西。如袁了凡便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我也見得那般,相好端正之人,臉上忿恨不平,扭曲掉原來的臉部經絡。給人的感覺面目可憎。
云谷禪師說“命由己做,福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時下不少人都相信算命。看那街市,那人來人往的天橋之上,隔著幾步遠就有一個老頭或老太太燃著一柱香,擺著一塊紅布上畫有人臉譜相分布圖,邊角上一個簽筒,偶也會看到一些穿戴時髦的年青人一臉虔誠的坐在小椅子上將手給算命者皺巴巴的緊握著唾沫橫飛的講個不停,一個說得傳神,一個聽得入迷算命者一臉奸人小相,被算的惘然無知。
我常在想,一個人的命,一個人的一生,是可以由另外一個人算出來的嗎?是在掐指半懞下成了定數嗎?而又發現,一般相信算命的,在算命的那個時候臉上的神情都是一樣的:迷茫而沒有信心;他們把自己交托出去,盲從輕信。他們把解決自己人生問題的決定權交給了別人。如同掉入河中,隨手抓住了根漂到面前的木頭,也不管是否是碰之即散的朽木,一心想借助,忘了本來自己也是會游泳的。我不贊成算命,因為命不是算出來的,是如實觀察當下努力的人的相貌亦如是,如經典中所說:“見實德者稱揚贊美故,得眉間白毫相。”又,“常修實語愛語時語如法語方便說法故,得梵音聲相;普于眾生等行慈心猶如父母故,得目紺色眼上下瞬二相……”
生命沒有苦意,只要心中裝滿愛。命運沒有定數,都在自己當下的發展及努力中。相貌沒有固定的好壞,都是心念的展現。
面相與人生改運(麻衣神相十二宮全解+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心態與面相
水分子結晶受到積極情緒、意念、圖形、文字影響會有美麗、規則的結晶相反受到消極情緒、意念、圖形、文字的影響則要么不能結晶要么結晶很雜亂看似很簡單的實驗,其實包含的意義深刻。
推而論之,對于學佛修行者而言,心態就至關重要。積極健康的心態,我們身體的組織結構、機能就趨于和諧、平衡、穩定;消極病態的心態,身體的組織結構、機能便趨于雜亂、失衡、不穩定。一個寬和、大度的人,必然精神面貌具有鼓舞力;而狹隘、鄙吝的人,精神面貌則猥褻令人生厭。心態寬舒的人,面相亦呈和善;心態狹窄的人,面相大多丑陋甚至“可憎”。
學佛修行不是讓你用尺子去衡量別人,而是用規矩約束自己。俗話說“馬不知臉長”,無知者總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能者總想處處表現自己“很能”,其實總是“東施效顰”而已,徒增笑料。設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先檢點自己,反省自身的言行思,在對別人“指手畫腳、品頭論足”之前先把自己的“拾掇”干凈了,千萬別“虱子多了不癢”,“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心態。
修行者愈是有道德,面相會越來越慈悲和善。何故,緣于“相由心生”。
靈魂丑陋者,面相圓滿者罕見;尖酸刻薄者,面相欠缺福德;無知少慧者面相多帶愚癡;嗔恨鄙吝者,面相多有兇紋;虛偽奸詐者,面相笑中帶刀;大智大勇者,面相總呈中庸;奴顏婢膝者,面相總帶諂笑;功高我慢者,面相總目空一切;好高騖遠者,面相總顯輕浮;憤世嫉俗者,面相總帶蹉跎;見利忘義者,面相總帶貪婪;出爾反爾者,面相總顯狐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貌雖說遺傳自父母,然靈魂于六道輪回的習氣總會表現在面孔上。
曾經輪回于畜生道者,面相總有愚形;流落餓鬼道者,面相總帶貪婪;流落地獄道者,面相總帶憂苦;流落修羅道者,面相總帶斗殺之氣;流落天人者面形總呈“悅目”;于人道中修行者,面相多呈祥和。
修行就是將我們六道輪回的“愚形”全部轉化為“智態”。智態的表征就是祥和、大度、從容、睿智、福德。所以,別披著人皮,盡行畜生之為!
南無妙觀察智身阿彌陀佛!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