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相人術
149
2023-07-06
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或慈欲濟恤,而吝奪其人;或救濟廣厚,而乞醯為惠;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觀其慍作,則常度可審;三日觀其志質,以知其名微質相應,觀色知名;四日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依訐似直,倉卒難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純愛,則物親高情通;純敬,則理疏而情塞;六日觀其情機,以辨恕惑得其所欲,則恕;違其所欲,則惑;七日觀其所短,以知所長訐刺雖短,而長于為直;八日觀其聰明,以知所達雖體眾材,而材不聰明,事事蔽塞,其何能達。
[解析]
本段開門見山,直接指出識人的八種角度與方法:
(一)觀其奪救,以明間雜。
(二)觀其感變,以審常度。
(三)觀其志質,以知其名。
(四)觀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觀其愛敬,以知通塞。
(六)觀其情機,以辨恕惑。
(七)觀其所短,以知所長。
(八)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上述八種方法,其用詞均都采用文言文,一般讀者比較難以理解,我們將在以卞八節中加以詳細說明。
何謂觀其奪救,以明間雜?夫質有至有違[剛質無欲,所以為至;貪情或勝,所以為違,若違勝至,則惡情奪正,若然而不然所欲勝剛,以此似剛而不剛。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若夫見可憐則流涕慈心發于中,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為仁者。必濟恤。觀危急則惻隱仁情動于內,將赴救畏患,是仁而不恤者為恤者,必赴危。外虛義則色厲精厲見于貌;現利欲則內荏田,是厲而不剛者為剛者,必無欲,然則慈而不仁者,則吝奪之也愛財傷于慈,仁而不恤者,則懼奪之也[框怯損于仁;厲而不剛者,則欲奪之也利欲害于剛。
故曰:慈不能勝吝,無必其能仁也愛則不施,何于仁之為能;仁不能勝懼,無必其能恤也畏懦不果,何恤之能行;厲不能勝欲,無必其能剛也情存利欲,何剛之能成。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為害蔡仁質、既蒻,而有伎力,此害己之器也;貪諄之柱勝,如強猛為禍廉質既負,而性強猛,此禍己之梯也。亦有善情救惡,不至為害惡物宜剪而除,純善之人憐而救之,此稠厚之人,非大害也;愛惠分篤,雖傲狎不離平生結交,情厚分深,雖原壤夷俟而不相棄,無大過也;助善著明,雖疾惡無害也如殺無道,以就有道,疾惡雖甚,無大非也;敷濟過厚,雖取人不貪也取人之物,以有救濟,雖譏在乞醯,非大貪也。是故觀其奪救,而明間雜之情,可得知也或畏吝奪慈仁,或救過濟其分,而平淡之主順而恕。
[注釋]
①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何謂奪與救呢?從原文中可知,奪就是在險惡中主持正義,救是用善心去感化惡劣的人。至于閥雜,就是一至一達,搖擺不定,毫無主見與目標,沒有恒心的人。
②若違勝至,則惡情奪正。何謂違與至呢?違是做不到,至是做得到。至于惡情奪正,指的有三奪:慈而不仁的吝奪、仁而不恤的懼奪,厲而不剛的欲奪。
③吝嗇,鄙賤吝嗇的意思。
④畏患,即畏懼和憂慮。
⑤色厲而內荏,出自<論語·陽贊篇>,指從外表形態看很強硬腫但內心實際很軟弱膽怯。
⑥伎力,“伎”通“技”,伎力即技能。
⑦禍梯,即禍己之階梯。
⑧傲狎,指倨傲而狎侮別人。
[解析]
識人的第一個方法,觀察一個人是否能在兇惡中主持正義,能否用善去感化惡人,即可弄清楚是不是沒有恒心,搖擺不定的閥雜之人。
(一)觀察惡情奪正
當做不到的意念勝過做得到的意念時,情性未得其正,被惡情所奪,這時會發生下列三種情況:
1.慈而不仁的吝奪:這種人有慈悲但卻不仁愛,他看見別人可令時,會流下同情的眼淚;可是要他把財物分給可憐的人時就吝嗇起來了。
2.仁而不恤的懼奪:這種人仁愛而不體恤,他看見別人身處危急之境時,會有所心動,可是要他真正解救別人時,就怕這怕那,根本就不會去救難。
3.厲而不剛的欲奪:這種人嚴厲而不剛直,他在事情與自己無關時,聲色俱厲,義正辭嚴,可是一旦事情與私人的利益有關時,馬上改變態度,顯得心虛、害怕起來。
當出現以上的三種情況,就可確知對方是否是搖擺不定、虎頭蛇尾的間雜的人。
當吝嗇勝于慈悲,就是不仁的人;當畏懼勝于側隱,就是不恤的人;當私心勝于公義,就是自私自利的人。這時應自知自吼心存善念,去除問雜,以彌補不足之處;
(二)觀察善情救惡
所謂善情救惡,是指善良的人救助惡人的一些情況,諸如:憐惡人慷慨解囊救濟他使精神上得到感化,于是發誓以后大善。另外一種是厭惡惡人卻不愿傷害他們,或取他人之物以救濟別人,這樣也會達到感化的目的。
上述的四種情況,雖然不算大害、大過,卻也沒有大的過錯,然而毫無主見,善惡不分,仍屬搖擺不定的間雜之人。
何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將欲求之,必觀其辭旨,察其應贊視發言之旨趣,觀應和之當否。夫觀其辭旨,猶聽音之善丑音唱,而善丑別;察其應贊,猶視智之能否也聲和,而能否別。故觀辭察應,足以互相別識彼唱此和,是非相舉。
然則論現揚正,白也辭顯唱正,是曰明白;不善言應,玄也[默而識之,是曰玄也;經緯玄白,通也明辨是非,可謂通理;移易無正,雜也理不一據,言意渾雜;先識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見事過人,明也;以明為晦,智也心雖明之,常若不足;微忽必識,妙也理雖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心致昭然,是曰疏朗;測之益深,實也心有實智,探之愈精,猶泉滋中出,測之益深也;假合炫耀,虛也道聽途說,久而無實,猶池水無源,泄而虛竭;自見其美,不足也智不贍足,恐人不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余也不畏不知。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色貌失實,必有憂喜之故。憂患之色,乏而且兔憂患在心,故形色荒;疾疚之色;亂而垢雜黃黑色雜,理多塵垢;喜色愉然以懌,慍色厲然,以揚;妒惑之色,冒昧無常[粗白粗赤,激憤在面。
及其動作,蓋并言辭色既發揚,言亦從之。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從者,中有違也[心恨而言強和,色貌終不相從;其言有違而藉色可信者,辭不敏也言不自盡,故辭雖違而色貌可信;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憤怒填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將發而怒氣送之者,強所不然也欲強行不然之事,故怒氣助言。
凡此之類,征見于外,不可違心歡而怒容,意恨而和貌,雖欲違之,精色不從心動貌從。.感愕以明,雖攣可知情雖在內,感愕發外,千形方貌,粗可知矣。是故觀其感變,而常度之情可知觀人辭色,而知其心,物有常度,然后審矣。
[注釋]
觀其感變,以審常度,指從對方言談應對中觀察、了解對方的目的何在,然后再研究其內心狀態。
厚貌深情二出自《莊子》一書,指外貌淳樸忠厚,內心深沉,很少外露《莊子·列御寇》云:“孔子曰。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察其應贊,“應贊”為附和同意的意思。
睿,明智、通達的意思。
以明為晦,即以明為暗,大智若愚。
微忽必識,“忽”示“微”,指能夠察知到細微之處。
疏,指疏朗明敞。
不伐其能,不在別人面前顯耀自己的才華。
疾疢之色,即疾病的神色,指熱病。
奄違,即遮住掩蓋。
[解析]
本段討論識人的第二個方法。
人的外貌淳厚而內心深沉,若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必須從對方的言談應對中觀察,了解對方的目的何在,然后再研究其內心狀態和附和贊同的目的。從言談中觀察一個人,可歸納出下列十四個原則:
(一)辭現唱正,是一個明白的人。
(二)沉默寡言,是一個玄微的人。
(三)明辨是非,是一個通理的人。
(四)言詞混淆,是一個雜亂的人。
(五)預知未來,是一個圣哲的人。
(六)梳理精微,是一個睿智的人。
(七)從處理事情來研究人,是一個明智的人。
(八)以明為暗,大智若愚,是一個智慧的人。
(九)察知細微,是一個深微的人。
(十)心致昭然,是一個疏朗的人。
(十一)測之益深,探之愈精,是一個實力的人。
(十二)愛做表面功夫,是-個虛偽空洞的人。
(十三)喜歡自吹自擂,是一個能力不足的人。
(十四)不愛夸耀自己的人,不怕別人不知,能力往往是綽綽有余。
根據一個人的外表神色變化情況,可以察知其內心世界,下列五個原則可供參考:
(一)高興時,必定有愉悅的神色。
(二)生氣時,必定有憤怒的神色。
(三)憂慮時,必定有心神不安的神色。
(四)生病時,必定呈現黃黑萎靡的神色。
(五)嫉妒時,必定呈現反復無常,陰晴不定的神色。
另外還有言詞與神色之間相關的地方,下列四個原則可參考:
(一)言詞快樂卻沒有愉悅的神色,表示心口不一,心不悅而口悅,是假情假意,必定是一個說假話的人。
(二)言詞雖不好聽,可是神色非常誠懇,表示對方是誠實可信之人。
(三)話未說出口,就滿臉怒容,表示其人氣勢高昂,火氣很大。
(四)氣沖沖地大聲說話,表示他想以怒氣助威勢,強迫別人聽信他的話。
何謂觀其至質,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則至質相發,而令名生矣二至,質氣之謂也,質直氣清,則善名生矣。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骨氣相應;名是以美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氣既清矣,力勁則烈;勁智精理,則能名生焉智既勁矣,理則能稱;智直強愨,則任名生焉直而又美,是以見任;集于端質,則令德濟焉[質征端和,善德乃成;加之學,則文理灼焉圭玉有質,瑩則成文是故觀其所至之多少,而異名之所生可知也尋其質氣,覺其清濁,雖有多少之異,異狀之名,斷可知之。
[注釋]
觀其奎質,以知其名。偏材的人以一材見長,以一材聞名,根據其名聲,再觀察他具備的質性,就可以確知是否名實相符。
至質相發,指二種材質互相激發,共同進步。
愨,權實,謹慎的意思。
灼,指鮮明、光盛之貌。
[解析]
本段說明識人的第三個方法。
偏材的人,通常以一材見長,以一材聞名,兩種材質互相激發,才會產生種種美名,諸如:休名、烈名、能名、任名等等。依據所得之美名,再與其所具備的質性比較,兩者是否名實相符,這是識人的第三個方法。下面舉例六種情況:
(一)德高望重、容止可法之人,所得是休名。他必須具正直和清高兩種質性,才能達到清節家的領域,才算名實相符。
(二)膽力絕眾,材略超眾之人,所得是烈名。他必須具備清高和剛勁兩種質性,才能達到雄杰的領域,才算名實相符。
(三)思維周密,策謀奇妙之人,所得是能名。他必須具備剛勁和智慧兩種質性,才會送到未家的領域;才算名實相符。
(四)建立法制、富國強兵的人,所得是任名。他必須具各智慧和謹慎兩種質性,才會達到法家之領域,才算名實相符。
(五)兼有三材,具體而細微的人,才能說是“令德濟焉”。他必須德能夠做一國表率,法能夠治理鄉邑,術能以謀處事,才會達到器能的領域,才算名實相符。
(六)兼有三材,三材皆備之人,才能說“文理灼焉”。他必須德能夠移風易俗,法能夠治理大國,術能夠在朝廷上謀事,才會達到國體這一領域,才算名實相符。
至于其他的流業,包括減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辨等。我們觀察的方法是一樣的,同樣必須依據他們的名聲,再觀察他們的內心質性,看兩者是否相符后下結論。
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質氣俱訐,何正之有;依評似直,以訐訐善以直之訐,訐及良善。純宕似流田,不能通道質氣俱宕,何道能通;依宕似通,行傲過節臼似通之宕,容傲無節故曰:直者亦訐,評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直人之訐,訐惡憚非;純訐為訐,訐善刺是;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則同,其所以為宕則異通人之宕,簡而達道;純宕,傲僻以自恣。
然則何以別之?直而能溫者,德[溫和為直,所以為德;直而好訐者,偏也性直過訐,所以為偏;訐而不直者,依也純訐似直,所以為依。道而”能節者,通也以道自節,所以為通;通而時過者,偏也性通時過,所以為偏;宕而不節者,依也純宕自通,所以為依。偏之與依,志同質違,所謂似是而非也質同通直,或偏或依。是故,輕諾似烈而寡信不量己力,輕許死人,臨事懼怯,不能殉命,多易似能而無效[不顧材能,自謂能辦,受事猖狂,皆無效驗,進銳似精而去速[精躁之人,不能久任,訶者似察而事煩譴訶之人,每多煩亂。訐施似惠而無成當時似給,終無所成,面從似忠而退違阿順目前,卻則自是,此似是而非者也紫色亂朱,圣人惡之。亦有似非而是者事同于非,其功實則是。大權似奸而有功伊去太甲,以成其功。大智似愚而內明終日不違,內實分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泛愛無私,似虛而實,正言似訐而情忠譬帝杰紂,至誠忠愛。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欲察似類,審則是非,御取人情,反復明之,有似理訟,其實難別也故圣人,參訊廣訪,與眾共之三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實若其實可得,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是以昧旦晨興,揚明仄陋,語之三槐,詢之九棘?故聽言信貌,或失其真言訥貌惡,仲尼失之子羽;詭情御反,或失其賢[疑非人情,公孫失之;賢否之察,實在所依雖其難知,即當尋其所依而察之。是故,觀其所依,而似類之質可知也,雖其不盡得其毋實,然察其所依似,身其體氣,粗可幾矣。
[注釋]
觀其所由,以辨依似。《論語·為政篇》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純訐性達,“訐”乃揭露別人隱。私的意思。
以訐訐善,第一個“訐”是名詞,指直奸;第二個“訐”是動詞,揭發之意。
純宕似流,“宕”通蕩,流動、放縱的意思。
行傲過節,指態度傲慢而沒有節制。
進銳,指快速前進。
訐施,暗中施給小恩小惠。
御情之反,指御取人的常情,反復查棱便事情蛸首。
[解析]
觀察一個人的經由,并判斷他是否似是而非,這是識人的第四種方法。純訐的人,常會揭人的隱私,不能公正地處理事情,他看起來乎很正直,其實是利用揭人之短達到個人的目的。正直的人揭發別人錯誤是沒有考慮個人利益s純訐的人揭發別人隱私毫不留情。兩者同樣都是揭發,不過前者就事論事,公正無私;后者對人不對事,通過對事來打擊人,所以有很大的差別。
純蕩的人,放蕩不思拘束。他看起來似乎通達,其實待人傲慢沒有氣度。通達的人,自身修養很高。隨心所欲,安逸自然。純蕩之人,傲慢放肆,荒誕無禮,胡作非為。兩者雖然同樣是放縱,其摯誑爭f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追求內在思想的放縱,后者追求外在行為的放縱。
接下來進一步分析正直與純訐:
(一)就事論事,溫和地糾正別人的缺點錯誤,即道理通順,心平氣和,是有德行的正直盼人。
(二)既對事也對人,不但舉出別人的錯誤,同時也揭發別人的
(三)純粹對人不對事,專門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這是個地地道道的純訐的人。
下面進一步分析通達與純蕩:
(一)放縱,隨心所欲卻有一定的節制,這是通達的人。
(二)放縱而有時會超過界線,這是個偏差的人。
(三)放縱卻不知節制,毫無正經,被幢無禮,這是純蕩的人。
下面進一步分析通達與純蕩:
(一)放縱,隨心所欲卻有一定的節制,這是通達的人。
(二)放縱而有時會超過界線,這是個偏差的人。
(三)放縱卻不知節制,毫無正經,傲慢無禮,這是純蕩的人。
上述的偏差與依似之人,雖然跟正直與通達之人一樣,為了達到“揭發”與“放縱”的目的。表現上似乎象,但實際上卻不同,他們均屬似是而非。
下畝再列舉六種常見似是而非的情況:
(一)輕易地承諾他人的要求,看起來似乎很爽快,其實不可能實現自己的諾言,成為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二)對什么事都認為很簡單的人,看起來似乎很能干,其實真正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沒法辦虱
(三)前進急速的人,看起來非常迅猛,其實來得快,退得也快,就象孟子所說:“其進銳者,其退速”。這樣干事情不會堅持到底。
(四)處理事情習慣大聲喝叱的人,看起來似乎明察秋毫,其實會使事情越弄越糟。
(五)用人喜歡暗中給人施舍小恩小惠,看起來似乎是給與恩惠,其實會增加部屬的物欲,最終將一事無成。
(六)表面上對你唯唯諾諾的人,看起來似乎忠誠可靠,其實上給你背后一劍,使你受傷,這種人最可怕。
打開中國歷史,戰國時代的趙括,就是典型“對什么事都認為很簡單”的似是而非之人。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不但聰明絕頂而且口才極佳,從小熟讀各家兵書,如果跟他談論兵法,總是滔滔不絕,沒有人能比得上,有時連趙奢都說不過他。可是趙奢對兒子的評價很低,他說:“戰爭是左右生死的大事,可是括兒說起來似乎很簡單,有一天擔任大將,必敗無疑。
公元二六o年,秦趙兩國各動員百萬大軍進?a >姓焦貝忻?ldquo;長平之戰”。這時趙奢已死,趙王就起用趙括當主帥。當時藺相如與趙括的母親均表示反對。
藺相如說:“趙括雖然熟讀兵書,但是沒有實際帶兵作戰的經驗,大王任命他為主帥,就像膠柱鼓瑟,實在太危險了。
趙母說:“趙奢當主帥時,得到大王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他受命之后,就與士兵同甘共苦,不再過問家事。而趙括對大王的賞賜,全部運回家,他被命為主帥,部屬都不敢抬頭看他。所以趙括這種人不能指揮大軍作戰,他不是當主帥的材。
趙王不聽藺相如與趙母的意見,仍命趙括出戰。結果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失四十五萬兵力,趙括被亂箭射死。
除了上述六種似是而非的情況,還有下面四種似非而是的情況;這里再繼續介紹。
(一)大權似奸而有功。譬如伊尹放太甲帝于桐宮三年,自己攝政當國,等太甲后悔思過并向善以后,再還給政權。
(二)大智似愚而內明。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乎平淡淡的,根本沒有特殊的標志,甚至有點愚笨的模樣。
(三)博愛似虛而實厚。許多為真善美而做出犧牲的人,在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地位,表面上看起來一無所得,其實內心十分充實。
(四)正言似訐而情忠。中國古代許多諍諫大臣,冒著生命危險向君王進諫,表面上似乎在揭發君王不足的地方、其實是忠君愛國。
有的人似是而非,有的人似非而是,我們必須觀察其經由,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何謂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蓋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愛生于父子,敬立于君臣。是故,《孝經》以愛為至德起父子之親,故為至德,以敬為要道終君臣之義,故為道之;《易》以感為德氣通生物,人得之以利養,以謙為道尊卑殊別,道之次序;《老子》以無為德施化無方,德之則也,以虛為道寂寞無為,道之倫也。禮以敬為本禮由陰作,肅然清凈,樂以愛為主樂由陽來,歡然親愛。然則人情之質,有愛敬之誠I在哺乳,受敬生矣,則與道德同體,動獲人心,而道無不通也體道修德,故物順理通。
然愛不可少于敬,少子敬,則廉節者歸之廉人好敬,是以歸之,而眾人不與眾人樂愛,愛少是以不與。愛多于敬,則雖廉節者不悅,而愛撻者死之廉人寡,常人眾,眾人樂囔,致其死則事成業濟,是故愛之為道,不可少矣。何則?敬之為道也,嚴而相離,其勢難久動必嚴容,過之不久,逆拳之人,不及溫和而歸也;愛之為道也,情親意厚,深而感物[煦愈篤密,感,物深感,是以翳桑之人倒戈報德是故,觀其愛敬之誠,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篤于慈.愛則溫和,而上卞之精通,務在禮敬則嚴肅,而內外之情塞,然必愛敬相須,不可一時而無,然行其二義者,常當務令愛多敬少,然后肅穆之風可得希矣。
[注釋]
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觀察別人對他愛與敬的程度,可以測知他與別人之間情感的溝通的狀況。
與,跟從的意思。
[解析]
本段以別人對他的敬重程度,來研究一個人與別人之間情感的溝通情況,這是識人的第五個方法。
愛莫過于父子,敬莫過于君臣,愛與敬是人道上的最高點。孝經以愛作為最高的情操,樂經以愛為主,孝經以敬作為人道的要表,禮經以敬作為根本。假如別人對他充滿了愛與敬,就可知道他在別人心中的地位如何。愛與敬乃是衡量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狀況的重要指標。
就愛與敬的程度而論,有愛不可以沒有敬,如果對一個人敬多于愛,那么廉節者將會歸順于他,可是眾人卻很不愿意跟隨;如果對一個愛多于敬,那么雖然會有少數廉節者心里不高興,可是眾人熱愛,必定很受敬重。
敬之為道,過于嚴肅造成彼此有較大的距離,雖然勢力強大,但卻沒法持久;愛之為道,情深意濃,彼此交心,能獲良好的效果。以上知愛與敬相較之下,愛比奴更重要。請參閱下圖:
愛一(樂經>一父子之親一情親意厚一深而感物一通達人道之極
敬一(禮經)一君臣之義一嚴而相離一其勢難久一閉塞。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