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數之陰陽五行
91
2023-07-06
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化氣與成形,是物質的兩種相反而又相成的運動形式。張景岳注:“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因此,這里陽和陰是指物質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的相對運動,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作用。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間,而受陰陽之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鐘于陽者長,鐘于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陰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是曰大智。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凡愚不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生死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
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癥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斷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自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日: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誰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日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日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國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廣明,后日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阻,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明,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陽之前,名曰陽明,陽明報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明,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閻,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日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陽報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阻。少朋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閾,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翰留,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此明天人合一之道也。陰陽者,天地之氣,天地者,陰陽之形,而大道存乎其中也,萬物稟陰陽之氣以成形,氣盡則形消,故陰陽為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神為形之主,藉陰陽之氣以存,形消氣盡則神去,故陰陽為神明之府,府猶居宅也,陰陽既為生命之本,則治病必求其本,首當調護陰陽也將欲調之,必先明其生化之理。故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此皆生化自然之理也。若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即坤變復,干變,是陰陽進退消長之道也。寒氣為陰,陰性凝滯,故生濁,如積陰成地也;熱氣為陽,陽性流動,故生清,如積陽為天也。故人身之氣,清升濁降,自然之性也,反之則病。故如清氣在下而不升,則下焦疏利而病飧泄,以陽性流動也;濁氣在上而不降,則上焦壅塞而病脹,以陰性凝滯也。如此, 則陰陽反其作用而病矣。反則逆,順則從,故必察其逆從而調之,是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摘要:《易》以道陰陽。中醫理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是其根本。說到陰陽,很難用語言文字表述。易經與佛經、圣經的不同之處在于易經除了文字以外還有一套獨特的卦爻符號系統。我們把陰爻━ ━與陽爻━━━看成是兩個本征態:自旋向上用陽爻━━━表示,自旋向下用陰爻━ ━表示。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一個疊加態。是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不測的糾纏態。陰爻━ ━它既可以表示陰“0”,也可以表示陽“1”;陽爻━━━同樣,既可以表示陽“1” ,也可以表示陰“0”,也就是說它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借助“二進制”,我們給出八卦陰陽變化之順逆圖。太極圖是陰陽變化之形象、圖像表示法,陰陽順逆圖則是陰陽變化之符號、數象表示法。其陰陽變化的規律是: 順式:由上向下進位。下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不變。陽爻━━━為陽“1”,不變;下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逆式:由下向上進位。上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上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陽爻━━━為陽“1”。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話正是對八卦陰陽變化規律的語言文字表述。《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易》密不可分。從《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來看:其陰陽應 “象”顯然是《歸藏》之象。《歸藏》與《周易》一樣,也是逆知未來的。伏羲創立八卦的目的—告訴我們后人:陰陽變化的法則.本文所說的則是伏羲女媧所參透的陰陽變化的最基本法則。
關鍵詞:陰陽; 陰陽順逆圖;陰陽變化的基本法則;《黃帝內經》;《歸藏》
《易》以道陰陽,《玄》亦說陰陽。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中醫理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是其根本。說到陰陽,自然想到何祚庥之語:中醫里的陰陽五行,簡直不知所云,越聽越糊涂。吳文俊也說:陰陽五行沒有科學的影子。能不能把陰陽說得明白些?看來用語言文字很難表述。眾所周知,在世界古老的幾大經典中,易經與佛經、圣經的不同之處在于易經除了文字以外還有一套獨特的卦爻符號系統:陰爻,陽爻、八卦、六十四卦。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人把宇宙萬物分為陰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全在于陰陽二氣的運動。天地形成之初,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上升為陽,用陽爻━━━表示;下降為陰,用陰爻━ ━表示。有人說陰爻━ ━即二進制中的“0”,陽爻━━━即二進制中的“1”。如伏羲六十四卦可以看成一種二進位制數表示方式。其實,《易經》中的陰爻━ ━、陽爻━━━與二進制中的“0”和“1”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伏羲六十四卦只是個特例。要把它說明白,恐怕得借助量子信息原理。我們知道:在量子比特位中,一個比特位上可以同時放一個0跟一個1,疊加。量子計算主要靠粒子的自旋,粒子有自旋向上,也可以自旋向下。我們把陰爻━ ━與陽爻━━━看成是兩個本征態:自旋向上用陽爻━━━表示,自旋向下用陰爻━ ━表示。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一個疊加態。是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不測的糾纏態。陰爻━ ━它既可以表示陰“0”,也可以表示陽“1”;陽爻━━━同樣,既可以表示陽“1”,也可以表示陰“0”,也就是說它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
借助“二進制”,我們先給出八卦陰陽變化之順逆圖。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文中陰陽順逆圖即《易》變化之門。如果說太極圖是陰陽變化之形象、圖像表示法,那么,陰陽順逆圖則是陰陽變化之符號、數象表示法。
我們把陰陽順逆圖用文字轉化為八種基本形式:
第一式
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逆:乾巽離艮兌坎震坤
第二式
順:乾兌離巽震坎艮坤 逆:乾巽離兌艮坎震坤
第三式
順:乾兌坎震巽離艮坤 逆:乾巽坎艮兌離震坤
第四式
順:乾兌坎巽震離艮坤 逆:乾巽坎兌艮離震坤
第五式
順:乾艮離震巽坎兌坤 逆:乾震離艮兌坎巽坤
第六式
順:乾艮離巽震坎兌坤 逆:乾震離兌艮坎巽坤
第七式
順:乾艮坎震巽離兌坤 逆:乾震坎艮兌離巽坤
第八式
順:乾艮坎巽震離兌坤 逆:乾震坎兌艮離巽坤
其陰陽變化的規律是:
順式:
由上向下進位。下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不變。陽爻━━━為陽“1”,不變;下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
這種變化規律在古代氣功、武術理論書籍里多有體現。如岳飛《九要論》就有:“夫氣主于一,可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下行為陰,陰氣上行即為陽,此陰陽之分也。”之語。
以順式為例:下爻如為陰爻━ ━,陰氣下行為陰。陰氣下行則
陽氣上升,陽氣上升為陽;下爻如為陽爻━━━,陽氣下行為陰。陽氣下行,則陰氣上行,陰氣上行即為陽。
逆式:
由下向上進位。上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陰爻━ ━為陽“1”;上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陽爻━━━為陽“1”。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易》密不可分。《周禮春官》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從《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來看:其陰陽應“象”顯然是《歸藏》之象。
《古三墳》載有“歸藏易爻卦八宮分宮取象歌”∶
天氣歸、歸藏定位、歸生魂、歸動乘舟,歸長兄,歸育造物,歸止居城、歸殺降;
地氣藏、藏歸交,藏生卵、藏動鼠、藏長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門、藏殺盜;
木氣生,生歸孕、生藏宮、生動勛陽,生長元胎、生育澤、生止性、生殺相克;
風氣動、動歸乘軒、動藏受種、動生機、動長風、動育源、動止戒、動殺虐;
火氣長、長歸從師,長藏從夫,長生志,長動麗、長育違道、長止平、長氣順性;
水氣育、育歸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動漁,育長苗、育止養、育殺畜;
山氣止、止歸約、止藏淵、止生貌、止動濟、止長植物、止育潤、止殺寬宥;
金氣殺、殺歸尸、殺藏基、殺生無忍、殺動干戈、殺長戰、殺育無傷,殺止動。
然其有“名”無“象”(卦爻符號),則難以探討。為此,我們先把《歸藏》六十四卦卦名改成通行本形式,使它見其“名”則知其“象 ”。
《歸藏易》六十四卦:
乾、否、無妄、姤、同人、訟、遁、履
坤、泰、復、升、明夷、師、謙、臨
震、大壯、豫、恒、豐、解、小過、歸妹
巽、小畜、觀、益、家人、渙、漸、中孚
離、大有、晉、噬嗑、鼎、未濟、旅、睽
坎、需、比、屯、井、既濟、蹇、節
艮、大畜、剝、頤、蠱、賁、蒙、損
兌、夬、萃、隨、大過、革、困、咸
賈公彥有云:“據《周易》以八卦為本,是八卦重之則得六十四……重之法先以乾之三爻為下體,上加乾之三爻為純乾卦,又以乾為下體,以坤之三爻加之為泰卦,又以乾為本,上加震之三爻于上為大壯卦,又以乾為本,上加巽于其上為小畜卦,又以乾為本,上加坎卦于上為需卦,又以乾為本,上加離卦于上為大有卦,又以乾為本,上加艮卦于上為大畜卦,又以乾為本,上加兌卦于上為夬卦。此是乾之一重得七為八。又以坤之三爻為本,上加坤為純卦……自震、巽、坎、離、艮、兌其法皆如此,則為八八六十卦。”我們依賈公彥之說將六十四卦排列出來,則《周易》六十四卦如下式:
乾、泰、大壯、小畜、需、大有、大畜、夬
坤、否、豫、觀、比、晉、剝、萃
震、無妄、復、益、屯、噬嗑、頤、隨
巽、姤、升、恒、井、鼎、蠱、大過
坎、訟、師、解、渙、未濟、蒙、困
離、同人、明夷、豐、家人、既濟、賁、革
艮、遁、謙、小過、漸、蹇、旅、咸
兌、履、臨、歸妹、中孚、節、睽、損
很顯然,《歸藏》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與賈公彥所說之《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方式如同一轍。
從《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的排列看:它是按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離六、艮七、兌八之序數排列的。而《歸藏》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是乾一、坤二、震三、巽四、離五、坎六、艮七、兌八。這是一種“陰陽混合”的排列方式。假如我們象帛《易》六十四卦一樣采用“陰陽相分”的排列方式,則《周易》六十四卦如下式:
乾、泰、大壯、小畜、需、大有、大畜、夬
震、無妄、復、益、屯、噬嗑、頤、隨
坎、訟、師、解、渙、未濟、蒙、困
艮、遁、謙、小過、漸、蹇、旅、咸
坤、否、豫、觀、比、晉、剝、萃
巽、姤、升、恒、井、鼎、蠱、大過
離、同人、明夷、豐、家人、既濟、賁、革
兌、履、臨、歸妹、中孚、節、睽、損
《歸藏》六十四卦如下式:
乾、否、無妄、姤、同人、訟、遁、履
震、大壯、豫、恒、豐、解、小過、歸妹
離、大有、晉、噬嗑、鼎、未濟、旅、睽
艮、大畜、剝、頤、蠱、賁、蒙、損
坤、泰、復、升、明夷、師、謙、臨
巽、小畜、觀、益、家人、渙、漸、中孚
坎、需、比、屯、井、既濟、蹇、節
兌、夬、萃、隨、大過、革、困、咸
我們再把帛《易》六十四卦卦名改成通行本形式:
乾、否、遁、履、訟、同人、無妄、姤
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
坎、需、比、蹇、節、既濟、屯、井
震、大壯、豫、小過、歸妹、解、豐、恒
坤、泰、謙、臨、師、明夷、復、升
兌、夬、萃、咸、困、革、隨、大過
離、大有、晉、旅、睽、未濟、噬嗑、鼎
巽、小畜、觀、漸、中孚、渙、家人、益
將《周易》六十四卦與帛《易》六十四卦作比較:《周易》六十四卦與帛《易》六十四卦卦象互為顛倒,正好反了個身,無一例外。其實,《周易》六十四卦與帛《易》六十四卦同屬一個系統,即《易》陰陽順逆第七式。順:乾艮坎震巽離兌坤;逆:乾震坎艮兌離巽坤。
順:乾、艮、坎、震為陽,坤、兌、離、巽為陰。逆: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兌為陰。
我們來看看其陰陽變化的規律:
順:由上向下進位。 乾下爻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 艮下爻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陽爻━━━為陽“1”,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坎下爻為陰爻━ ━,則陽爻━━━為陽“1”,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震下爻為陽爻━━━,陰爻━ ━為陽“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巽下爻為陰爻━ ━,陰陽變化之數為“3”;離下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兌下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坤下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整個序列陰陽變化之數為乾0、艮1、坎2、震3、巽3、離2、兌1、坤0。
逆:由下向上進位。 乾上爻為陽爻━━━,則陽爻━━━為“0”,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 震上爻為陰爻━ ━,則陰爻━ ━為“0”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坎上爻為陰爻━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艮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兌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離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巽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坤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整個序列陰陽變化之數為乾0、震1、坎2、艮3、兌3、離2、巽1、坤0。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乾、坤之道也。陰陽互根,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八卦而小成。老子的話正是對八卦陰陽變化規律的語言文字表述。
《說卦》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此以乾坤生六子法說周易八卦陰陽之理也。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六十四卦的卦序的排列應是多種多樣的。秦王焚書,《易》以卜存。王弼掃象,象數式微。現存的《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行本卦序;
2、伏羲六十四卦序 ;
3、京房八宮卦序 ;
4、《元包》卦序 ;
5、馬王堆帛《易》卦序
6、《周禮.大卜》賈公彥疏語所定之卦序排列。
這些卦序排列除伏羲六十四卦卦序外,其實都屬于三易中的《周易》序列,即《易》陰陽順逆第七式。它們所要表現的是不同的“象”。
如京房八宮卦序:
乾、姤、遁、否、觀、剝、晉、大有
震、豫、解、恒、升、井、大過、隨
坎、節、屯、既濟、革、豐、明夷、師
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
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
離、旅、鼎、未濟、蒙、渙、訟、同人
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蠱
坤、復、臨、泰、大壯、夬、需、比
它由《周易》六十四卦變化而來。八經卦乾、震、坎、艮、兌、離、巽、坤與《周易》八卦一樣,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兌為陰。由下向上進位,可得六十四卦陰陽理數表:
乾0姤1遁3否7觀15剝31晉23大有16
震9豫8解10恒14升6井22大過30隨 25
坎18節19屯17既濟21革29豐13明夷5師 2
艮27賁26大畜24損28睽20履4中孚12漸 11
兌27困26萃24咸28蹇20謙4小過12歸妹11
離18旅19鼎17未濟21蒙29渙13訟5同人2
巽9小畜8家人10益14無妄6噬嗑22頤30蠱25
坤0復1臨3泰7大壯15夬31需23比16
其所有本宮卦與一世卦之差為 ;所有一世卦與二世卦之差為 ;所有二世卦與三世卦之差為 ;所有三世卦與四世卦之差為;所有四世卦與五世卦之差為 ;所有五世卦與游魂卦之差又為 ,最后一卦回歸《周易》六十四卦本宮。在京房八宮卦中,只有本宮卦與歸魂卦是原《周易》八宮卦的本卦。 “游魂”為變:陰陽之數變也;“歸魂”:回歸《周易》本宮也。哪有什么鬼神迷信之說?
再看《元包》卦序:
太陰第一(坤)
太陽第二(乾)
少陰第三(兌)
少陽第四(艮)
仲陰第五(離)
仲陽第六(坎)
孟陰第七(巽)
孟陽第八(震)
坤、兌、離、巽為陰,乾、艮、坎、震為陽。很明顯:由《帛易》六十四卦變化而來。有人認為:《元包》八卦的排列次序,體現了《歸藏》之旨。此乃門外漢之言也。然其八宮卦序采用的是京房卦變式排列,此種排列與《帛易》六十四卦異曲而同工。包者,藏也。“陰陽順逆”包含其中。
我們再來看《歸藏》六十四卦:《歸藏》八卦乾、震、離、艮?為陽;坤、巽、坎、兌為陰。它屬于《易》陰陽順逆第五式逆式:乾、震、離、艮、兌、坎、巽、坤。與《周易》一樣,《歸藏》也是逆知未來的。其陰陽變化的規律是:
乾上爻為陽爻━━━,陽爻━━━為“0”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 震上爻為陰爻━ ━,陰爻━ ━為“0”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離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艮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兌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坎上爻為陰爻━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巽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坤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整個序列陰陽變化之數為乾0、震1、離2、艮3、兌3、坎2、巽1、坤0。
《易》以道陰陽。由《歸藏》八經卦-乾、震、離、艮、兌、坎、巽、坤。我們很容易推出《歸藏》“太極式”六十四卦:
乾0、復1、同人2、遁3、履4、訟5、升6、否7、小畜8、震9、家人10、漸11、中孚12、渙13、恒 14、觀15、大有16、屯17、離18、旅19、睽20、未濟21、井22、晉23、大畜24、隨25、賁26、艮27、損28、蒙29、大過30、剝31、夬31、頤30、革29、咸28、兌27、困 26、蠱25、萃24、需23、噬嗑22、既濟21、蹇20、節19、坎18、鼎17、比16、大壯15、益14、豐13、小過12、歸妹11、解10、巽9、豫8、泰7、無妄6、明夷5、謙4、臨3、師2、姤1、坤0。
乾、復、同人、遁、履、訟、升、否、小畜、震、家人、漸、中孚、渙、恒、觀、大有、屯、離、旅、睽、未濟、井、晉、大畜、隨、賁、艮、損、蒙、大過、剝為陽,夬、頤、革、咸、兌、困、蠱、萃、需、噬嗑、既濟、蹇、節、坎、鼎、比、大壯、益、豐、小過、歸妹、解、巽、豫、泰、無妄、明夷、謙、臨、師、姤、坤為陰。
“象”、“數”一一對應。如把它排列在圓圖上,即構成和伏羲六十四卦太極圖一樣的《歸藏》六十四卦太極圖。
帛書《易之義》曰:《易》之義誰(唯)陰與陽,六畫而成章。《說卦》云:(伏羲)觀變于陰陽而立卦。我們有理由相信,伏羲創立八卦的目的—告訴我們后人:陰陽變化的法則。本文所說的則是伏羲、女媧所參透的陰陽變化的最基本法則。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法于陰陽,調于四時”和“因時之序”,都表達了這種意思。就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而言,對人體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四季交替和晝夜晨昏的變更,因此養生也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首先,針對春夏秋冬的氣候特征,在精神修養、飲食調攝、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須順應四時的生、長、藏特點,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此基礎上,還要力求“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理虛元鑒·卷上·知防》)
其次,養生者還應注意晝夜晨昏的調護。《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一天之中,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 ......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