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怎么總結出來的?
51
2023-07-06
認識五行之前,先明確下面三點:
1. 五行并非總結而出,而是由先天道體衍生而得。
2. 五行最開始代表的是五行之氣。
3. 要了解五行,先要研究宇宙萬物的化生規律。
下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萬物化生的規律
二、五行來源
三、五行內涵,以五行與五藏(“五藏”并非“五臟”)為例
四、五行關系
1.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萬物(形質)
2. 道→氣→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萬物(形質)
下面,我們從第二個系統,也就是是氣、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到萬物,這個系統進行簡單介紹。
《河洛原理》門星橋:“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
陰氣和陽氣相互化合,會生出來五行,這個五行是指的金、木、水、火、土,就是指的金氣、木氣、水氣、火氣、土氣,是指的它的氣,那會不會指它的物?也會指它的物。但這里主要是看的五行的氣的產生。五行之氣,是由陰陽化合產生出來的。
《云笈七箋》北宋張君房輯:“元氣本一,化生有萬” “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于一氣”。
《云笈七箋》是道書,它講五行之氣的源頭是由于太極一氣化生的,然后呢,它演化出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互交合之后呢,又演化出了五行之氣。這是五行氣的化生。這個內容,我們沒有辦法去內證。如果你是有內證功夫的人,你可能能夠把那個圖像都表現出來,我們沒有辦法表現,但是我們從理上要知道它這個化生的規律。
在《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當中,它有五行之氣化生的介紹。我們看一下:
《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明代莊元臣):“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
這是談的五行之氣是怎樣由陰陽之氣化合而來的,也就是說在陰陽之氣當中,氣清而且很強的,稱之為火。我們對于火的本源的氣不太能夠理解的話,我們來想象一下火苗,它總是動的、往上走的,對不對?它的熱量往往是高的,對么?那它是氣之清而強者。氣之清而弱者,是水,其實很多的水,如果它沒有攪拌的話,它是很純凈的。那這里它講水是氣之清而弱者凝聚而成的。
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也不能說它一定對,我也不知道它是不是錯,那我們大體了解五行之氣,它是由天地一氣化生成陰陽之氣,陰陽之氣再交合而又生出來的,能夠了解這一點就行了。
《尚書·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為什么說“一曰水”,為什么不說三曰水啊或者五曰水?。恳辉换鸩豢梢詥??為什么要一曰水?
現代科學也在追究這個物質世界最開始形成的是什么。物質世界最開始形成的是什么?像我們中國文化來講,就是水。最開始形成的就是水。
第二個形成的是火,第三個形成的是木,第四個形成的是金,第五個形成的是土。這就是物質形成的順序。那么現在科學也有很多是這樣講的。有很多個國家的文化文明,它也會介紹這個世界最開始形成的是什么,都會去追究這個問題。當然,如果單純這樣講,是不是完全準確呢?我們以后再說。先把這個明白了就好。
《素問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四、五行關系
1. 五行相生。包括:生變為克,生中有克,五行反生,反過變克,生不全生。
2. 五行相克。包括:五行相乘,五行相承,克中有生,克不全克。
3. 五行相侮
4. 五行互藏
5. 五行制化。包括: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