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作者:主創團·筱恬不久前,papi醬在接受《魯豫有約》采訪時,分享了自己的育兒觀。在她看來,生孩子就像抽盲盒,自己擁有的將是“天使寶寶”還是“難纏的小魔怪”,父母根本無法預測。確實,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氣質,并非家長所能決定。但事實上,孩子同樣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樣。正如教育專家王人平所言:“孩子對自己的到來,以及自己父母是誰都是被動,都是無法選擇的。而生不生孩子,什么時候生,父母是可以選擇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才是真正在抽盲盒。父母的基因和教養方式,將給他們的生命鐫刻上深遠的痕跡。而倘若孩子“抽到”的父母有幸具備以下這三種特質,則將是他們一生的福氣。情緒穩定: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最近發生的一起悲劇,讓人心里特別難受。在四川綿陽,一個13歲的男孩期末考試不理想,體育只考了18分。孩子父親知道后,在盛怒之下抽出一把武士刀,想嚇唬一下兒子,沒想到意外失手,生生刺死了男孩。據了解,這位父親性格急躁,平時里總會因為學習問題打罵兒子。沒想到,這一次他沖動之下的舉動,最終讓孩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更讓人唏噓的是,男孩在臨死之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爸爸,我有在好好學習。”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痛苦與絕望。情緒失控的家長,對孩子而言就是災難一場。心理專家陳默老師曾說:“母親的情緒越穩定,孩子心就越安,這個家就越和諧。”的確,只有情緒穩定的家長,才是孩子最有安全感的大后方,能夠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正如日本管理大師稻盛和夫的母親。在稻盛和夫小時候,哪怕他有多么乖張任性、愛哭難纏,母親對他卻始終如一,總是一如既往地用溫柔平和的態度接納著兒子。這份包容,讓稻盛和夫在滿滿安全感中度過了自己的年少時光,最終成為他取得成功的巨大動力。父母好脾氣,才能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陪伴和自由:成長最好的禮物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最重要?不久前,董宇輝在東方甄選的直播間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自由和陪伴。所謂自由,也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蓬勃發展。而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這兩方面賦予孩子自由:? 探索的自由《當我遇見一個人》中,心理學者李雪提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有兩個孩子,A使用過小刀,用它切過紙、劃過桌子,甚至割傷過手指;而B從來沒有碰過小刀,每次表現出好奇心時,就會被父母制止:“小心!危險!絕對不能玩!”如此這般幾次以后,孩子B就再也不敢使用小刀了。后來有一次,兩個孩子出去玩,不小心被繩子纏住絆倒了。這時候,A馬上在周圍找到類似刀子的尖銳物體割斷繩子。而B完全束手無策,只會驚恐地大哭。李雪指出,兩個孩子之所以表現相差那么大,是因為孩子A體驗過刀子帶來的感受,智力自然發展;而孩子B一直被灌輸“刀子會割傷人,不能碰”的觀念,由此限制了心智與能力的發展。蒙臺梭利說過:“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一個孩子,只有親自去探索,才能獲得真正為自己所用的經驗。因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妨給孩子探索的自由,讓他們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培養技能、獲得知識。? 選擇的自由李柳南是韓國首爾一所知名小學的校長,她屢次創下教學奇跡,收獲了無數榮譽。與此同時,她的一雙兒女也很爭氣,成績均名列前茅。所有人都認為她教育有方,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和家長。直到有一天,高三在讀的兒子忽然變得無比叛逆,并拒絕去上學;讀高二的女兒也開始逃課,甚至出現了自殘行為……最后,他倆選擇了退學,與母親的關系也變得一落千丈。兩個如此優秀的孩子怎么會養廢了?痛苦之下,李柳南進行了反思。她赫然發現,從子女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用極其苛刻的方式主導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不許孩子玩耍,不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對他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媽媽叫你做就做,哪來這么多話?給我照做就是了!”這種說一不二的專制,讓兩個孩子沒有了自我,活得如同牽線木偶。為此,李柳南寫成了《媽媽的悔過書》一書。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天下所有父母,一個過于強勢的媽媽,注定無法讓子女成材;而一個被剝奪了選擇權的孩子,注定活得很苦。原來,愛孩子,并不是“為了你好”而去控制他,而是要敢于放手,把選擇的自由還給孩子,讓他們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至于父母的陪伴,則將賦予孩子生命最溫暖的底色。小紅書上,有位up主分享了她和一個農村小女孩的故事。這個孩子是她遠房侄子的女兒,今年才五歲。出生后不久,孩子的媽媽就離開了家;五歲時,拉扯其長大的奶奶又因病去世。就這樣,家里只剩下了爺爺和爸爸,平日里對小女孩疏于管教。正因如此,這個孩子整個人臟兮兮的,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待著。而在和這位up主互動的過程中,她表現出的與年齡不符的乖巧懂事,讓人莫名心疼。被疼愛的才會有恃無恐。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童年充滿令人心酸的遺憾,終將拿一生去治愈。無條件地信任和支持:讓孩子勇往直前的底氣電視劇《老有所依》中有一幕。江木蘭離婚后,才把實情告訴父親。對此,父親并沒有責備,而是和以往一樣,選擇了堅定站在女兒這一邊。對此,木蘭含淚問道:“為什么從小到大,我做什么您都無條件地支持我?”父親的回答讓人動容:“你是我女兒,我相信你!爸是希望你過得幸福,但是究竟幸福與否,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我不會把我的想法強加給你,我只能是全力的支持你!”短短幾句話里,正包含著養育的真諦。為人父母,愛孩子的最好方式,莫過于此。孩子的人生路很長,偌大的世界終究只能他們獨自去闖。父母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幫孩子充分挖掘立足于世的真正價值,從而真正勇敢地做自己。孩子無法選擇父母,改變從我們自身開始曾經看過一則芬蘭的公益廣告短片《孤兒院》。一對姐弟來到成人“孤兒院”,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開始挑選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他倆依次走過不同類型的父母——有的相敬如賓,有的溫和有愛,有的相處其樂融融……那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兩個孩子向往不已。最后,姐弟倆在一對爭吵的父母面前停下了腳步。憤怒的妻子正朝酗酒的丈夫不斷謾罵著,那可怕的模樣當場就嚇呆了孩子們。短片最后,沮喪的姐弟倆跟著這對父母回了家。緩緩打出的字幕引人深思——孩子不能選擇父母,如果可以呢?越是不起眼的生活細節里,越是藏著不動聲色的力量。事實上,父母的一舉一動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盲盒特質”,比如穩定的情緒、能給予孩子自由和陪伴、對孩子無條件地支持與信任……對孩子而言卻是寶貴的限量款,意義重大。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