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盟友嗎,俄方聽進去了
647
2023-08-20
近日,俄羅斯外交部公布了一份戰略盟友名單,只有5個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亞美尼亞和塔吉克斯坦,均為歐亞經濟聯盟與集安組織成員國。俄副外長加盧津將上述國家稱為“俄羅斯的戰略和長期盟友”。
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引起多方關注。烏克蘭媒體敏銳地指出,由俄羅斯外交部所公布的這份名單,“意外地沒有中國”,但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兩國靠近的趨勢卻益發明顯。
烏克蘭媒體的論調,恰好反映了西方當前的心態,他們密切關注中俄關系的動向,希望能夠從中找出兩國“結盟”的蛛絲馬跡,借以對中國發起輿論攻勢。另一方面,西方對于中俄結盟又存有“隱憂”,兩個致力于多邊主義的國家攜手并進,必然會對西方主導的國際格局造成沖擊。
針對中俄關系,在王毅主任到訪莫斯科前,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給出如下評價:這是一種具有“多層面性”和“結盟”特性的關系。
那么綜合俄外交部與佩斯科夫的表態,中俄關系仿佛呈現出一種“薛定諤式的結盟狀態”。兩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盟友關系,但俄方似乎又默認中俄關系具備“盟友性質”。
那么該如何看待這種似是而非的關系呢?盟友關系其實并不稀奇,美國向來自詡盟友遍布天下,并以此為傲,但卻并不妨礙山姆大叔割盟友韭菜,吸盟友的血。故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才會戲謔地諷刺道,做美國的敵人很危險,但做美國盟友更致命。
考慮到這一點,以中俄各自的體量與國際地位而言,結盟反而并不適合。再者,中國長期奉行不結盟政策,任何關于中俄結盟的假設或是推斷,無非是基于惡意的造謠中傷,經不起絲毫推敲。
為此,中俄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并定下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鐵律。在此基礎之上,中俄關系不受第三方干擾,更不接受第三方的脅迫。
王毅主任與秦剛外長同俄方會晤之際,曾多次提出上述觀點,并得到了俄方的贊許與認可。從這個角度來說,俄方并未將中國列入戰略盟友名單,恰是對雙邊關系的尊重。
中俄兩國對于這種特殊的關系存有默契。俄外長拉夫羅夫曾坦言,中俄未建立軍事聯盟,但雙方關系高于傳統軍事聯盟質量,沒有限制、沒有界限、沒有禁忌,兩國關系正處于建交以來最好狀態。兩國所簽署的各項協議,并未將俄定義為“從屬角色”,均符合彼此利益,且具備互惠互利的性質,
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評述中俄關系時指出,雙方始終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發展長期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系,樹立了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中俄兩國“不是盟友,但勝似盟友”。
中俄關系具備清晰的歷史邏輯與強大的內生動力,致力于多邊主義的發展,為全球治理貢獻“大國擔當”,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種具備模范性質的大國關系,使兩國面對國際與地區熱點問題時,持基本一致的看法與立場,不需要依賴盟友關系進行捆綁。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中俄不結盟也是基于這一道理,兩國作為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完全可以在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框架下,各自當家做主,而不必局限于小家子氣的盟友關系當中。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